新浪新闻客户端

被电脑骗了十几年!你删掉的黑历史其实一直都在...

被电脑骗了十几年!你删掉的黑历史其实一直都在...
2018年04月05日 11:04 云南信息报

也许你认为只需将电脑中的个人文件全部删进垃圾桶,就不会有隐私泄露的悲剧。

毕竟,我们平常清空回收站时,都会收到这样一条警告:你将永远失去我了。

但是很不幸,这是计算机的谎言:没错,它骗了你几十年。

真相是:就算将回收站中的文件一举清空,它们还是会原封不动地躺在你的电脑中。而你删掉的,只是负责指向目标文件的一种数据而已。

这种数据的存在就好比一本书的目录,所以说整个删除流程,其实只是遮住了目录,而目录对应的内容,也就是原本约定不再相见的隐私文件,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只是计算机无法再通过目录找到它罢了。

现在想一想,为什么往计算机里拷贝文件要花很久,删除文件却快到飞起?就是这个原因。

具有还原技术和工具的人,照样可以轻松地检阅每一页内容,将你认为已经步入坟墓的隐私文件再次拉回视野。

有的朋友接下来肯定会产生疑问了:回收站固然不靠谱,但那传说中的格式化是否能彻底将隐私销毁?

但其实快速格式化就是清理分区表,相当于一个加强版的回收站。

至于全盘格式化,则花了更多时间检验并标记硬盘损坏,并没有任何质变,只是增加了一些操作难度和时间而已。

这也就是说,即使你把硬盘格式化,但只要落到别人手里,只要技术足够,照样可以看到你的生活照、全家照等隐私数据。

2012年,美国摄影师Melanie Willhide的笔记本电脑遭窃,警方替其寻回时,电脑已被格式化并遭占用,不过技术人员仍顺利还原了电脑中本应消失的摄影作品。

但其中一些作品,却有些异样。画面的某些部分重复着、一道道地并列着、交织在一起,仿佛交错堆叠在一起的海报。

格式化以及其后的使用,让原本沉寂的、已被删除的文件遭到了部分覆盖,误使照片与其他数据融合到一起,导致了这种现象。

虽然没能完美还原自己的作品,Melanie Willhide却反倒异常兴奋,她将这种畸形视作别样的艺术,将这部分作品单独整理出来后,还举办了名为To Adrian Rodriguez,with love的艺术展。

而Adrian Rodriguez正是盗窃电脑的小偷的名字,摄影师也许是想谢谢小偷,帮她完成了这次艺术创作。

摄影师的这个例子让我们聊以慰藉,可以看出虽然格式化没用,但是如果将以二进制存储在硬盘上的文件删除后,再用新的文件加以覆盖,会使其变得畸形。

如果来来回回多重复几次,就能让被删除文件的尸体变得面目全非,这样一来,即便可以还原,到手的隐私也只会是一团浆糊。

顺着这个思路,清空隐私文件的正确方法应该是:用大文件拷贝覆盖之后再删除,并不断重复。

这样一来,原本的文件经多次覆盖,会变成一堆完全没有意义的乱码,至此,就不必担心还有谁能窃取到隐私了。

或者你也可以使用磁盘编辑器,把硬盘上存储的数据全部替换为0或1,效果也不错。

事实上,真正的专业人士早就这么做了。国际上有一系列文件删除标准,其中包括美国海军工作人员办公室出版的NAVSO P-5239-26、美国空军系统安全指令5020、英国HMG信息安全标准等。这些标准大都是先全盘覆盖一次0,再全盘覆盖一次1,最后再进行一次随机覆盖。

不过,就算真的完成了35次覆盖,也没人敢保证,你删掉的隐私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因为有些低频信号会渗透到硬盘的磁性材料深处,而这些低频信号即使经历上百次高频信号的覆盖,照样能被检测到。

此外,硬盘上往往存在着一些「坏道」,它们由晶体管故障或物理损坏造成,是计算机等设备无权访问的死区。

而文件覆盖也无法影响到它们,其中存储的数据仍可被还原。

(画面中检测到的红色区域即为「坏道」)

真让人头疼。也许,想要彻底维护隐私,锤子,才是最原始却最有效的方法。

(来源:重庆青年报)

隐私文件电脑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