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年历》显示
北京时间今日4时13分
我们迎来了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
清明
这个静谧而又灵动的节日
此时的中华大地
桃红柳青,溪河泛碧
吐故纳新,春和景明
清明有三候
一候,桐始华
泡桐树开始开花
第二候,田鼠化鴽
田间地头
鼠渐渐多了起来
第三候,虹始现
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清明寒食到,宜纪念先人。
”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起初清明只是一个节气,故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这天
百姓家中不能生火
只有到了晚上
才能由宫中点燃烛火
并将火种传递到贵戚重臣中
在唐代
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相距较近
人们常常双节并举
纪念先人
“
清明时节
寻春问柳
民俗专家表示
清明,除了缅怀追思之外
还是一个
郊游、踏青、探春的好时机
清明时节
我们不仅要踏青游乐
还需要注意自身的饮食衣着
清明时节
人体内肝气最为旺盛
因此应当多吃“柔肝”的食物
饮食应当以
温润、清补为主
不应食用
笋、鸡、海鱼等“发物”
而应多食
山药、菠菜、银耳、大枣等
甘温补脾之物
不光是饮食
此时
衣着也需注意
清明前后,气温波动大
早晚仍较凉
外出游玩时
要注意添衣保暖
劳逸结合
不要过于劳累
(来源:新华社、综合网络)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美国高官:中国加税不是第三次世界大战
- 【 军事 】 辽宁舰编队演习之际 美军航母抵南海
- 【 财经 】 小扎称库克滑头:想你多花钱真关心你...
- 【 体育 】 实力榜:火箭稳居榜首 勇士跌出前3名
- 【 娱乐 】 黎明女友异性缘旺 过往恋情不断被翻出
- 【 科技 】 卖身成定局!美团收购摩拜单车
- 【 教育 】 95后已立遗嘱 戏精网友:继承一下花呗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