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王澍和他的古村落改造实践

王澍和他的古村落改造实践
2018年05月04日 08:09 新华日报
原标题:王澍和他的古村落改造实践

杭州富阳区洞桥镇文村,是建筑师王澍的第一个农居房项目,在建造时王澍曾说,自己正在挑战建筑界最难的领域——农居房。

这也是王澍主持设计的第一片农居群落。从2012年开始,他和同是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一趟趟地奔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与村子本身遗留的明清古建筑融合一体,呈现他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14幢24户农居,从规划到落地,整整花了3年,以山水为底色,王澍精心营造的是他理想中的中国乡村。

农居改造,

不为纯艺术而为生活

在许多人眼中,王澍代表了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但更多人忘记了一个场景——2012年,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后,大家都关心中国第一位获得“建筑界最高奖项”的建筑师接下来要做什么,王澍说,未来要把主要精力投放在乡村。

在经济飞速发展和城市疯狂扩张的前几十年,建筑师们热衷把城市作为他们大展拳脚的舞台,一幅幅蓝图变成了拔地而起的摩天高楼。而王澍,没有把目光放在现代城市建设上,而是主张城市向乡村学习。这也是他和妻子陆文宇创建的“业余建筑工作室”一直在探索的主题。

早在2002年,王澍就和妻子陆文宇决定要对浙江的乡村做初步的调研,2010年,两人在中国美院的学生们也加入了调研队伍,浙江农村几乎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10多年对浙江乡村的观察和理解,让王澍这位出生于新疆的西北汉子有惊喜也有遗憾:“浙江的古村落里,有一大批代表很高建筑水平的江南民居,但城市的建造风气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乡村,大家向往高楼洋房,这些民居也难逃被拆的命运。”

2012年,富阳力邀王澍为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三馆”项目做规划,从不轻易对外接项目的王澍一口答应下来,但他的条件是要在洞桥镇文村、大溪村一带,做乡村民居的整体规划。

“建筑师现在去乡村是蛮多的,但是哪个真正敢做给农民自己住的?一般人都不敢做的,因为这个实在太麻烦。你去乡村做旅馆、酒吧、书店,这种事情是比较容易做的。”王澍说,“农居设计,也许是个无解的问题,但是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只有最强的设计力量对乡村感兴趣了,才可能做出好的解决方案。在这一点上,我义不容辞。”农居改造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不能仅为艺术而艺术。让真正的农民生活在其间,有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土地政策,邻里关系,经济发展,等等等等。

自然生长,

保留古村演变的过程

在此之前,他已经到过文村多次,这个处于山区和平原过渡地带的小村,有40多幢来自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它们沿溪而建,采用当地常见的杭灰石建造,每块石砖保留着不同的纹理,看似信手拈来,却又严丝合缝地契合在一起,这让王澍感到震撼。

不过,各种风格迥异的现代民居穿插在古民居中,传统的营造方式并没有被继承下来,王澍甚是心焦。在他启动设计之前,村里已经在紧挨着古民居集聚的地方,辟出了一块新的民居集聚点,叫“文村新村”,同时设计好了15幢郊区别墅式的民居,用来安置15户村民,正准备动工。王澍看完方案,跟当地干部说不能这样做,应该回头看看老祖宗是怎么干的,这个山区非常缺乏土地,老村密度那么高,就在于人们不敢那么奢侈地生活。对比看一下,就知道我们祖先的智慧,做东西是有道德的,他知道在这种资源情况下,什么样叫生活适度。王澍对村干部说:“我来帮你们改改吧。”

这一改,完全推翻了文村原来的设计,也推翻了建新房拆旧房的计划。王澍首先要做的,他跟村里人讨论,就是说服村民们忘了别墅,找回古村的感觉。重新规划后做成24户,“文村新村,不能和老村脱离,新村最理想的形态,就是像在老村上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村民们听进去了,所以现在才能看到新村这一部分。

自然生长,这对村民们来说太过深奥,王澍第一步就领着他们重新打量老民居逼仄的巷道。“为什么路这么窄?祖宗就是把地让出来,给天地、给环境,这是一个生存意识,也是一个非常朴素的生态意识。”王澍的话虽然有些文绉绉,但在耕读传家的文村,他遇到了不少知音,他们进而去说服家里的老人。

而老村也分东西两半。西边和新村连接,把原来造的比较难看的新农居拆了6栋,王澍设计了6个新房子来替换,又做了十栋新农居改造,老房子都留着保护。老村里还有一半没做是因为王澍不想强迫推动,农民接受新事物需要有一个过程,当时有户钉子户坚决不同意,所以那半个村子就先不动。陆文宇也建议, 留一半做对比,正好让人们看看改造前后的状态。从老的改造到设计的新村,它变成了活生生的演变过程的样板。

投下一颗石子,

让人们讨论乡村复兴

全程参与文村整个调研和规划过程的陆文宇,一直为王澍捏把汗。她曾在大型设计院做过十几年工程主持,知道如何让图纸落地,也知道王澍那种“建筑教科书上从未有过的东西”一定会引发争议,况且这次是在农村,他们要面对的阻力更大。在王澍画出8种民居样式的设计图后,夫妻俩拿着图纸挨家挨户地走,征询村民的意见。

“村民一旦有意见,我们就得改。”陆文宇说,农居问题很敏感,甚至一个屋檐、一堵墙,都可能招来村民的抵触,文村民居的图纸,他们已经记不得改了多少遍。

厨房和厕所的空间要大,要有柴灶、农具室,新村要能开进私家车,想要地下室……村民们的意见都被他们牢牢记在心里,并逐一实现在设计中。不过,执着的王澍依然有自己的坚持,村里传统民居普遍用到的杭灰石、黄黏土和楠竹一定要用上;原先入住15户要增加到24户,恢复户与户守望相助、前呼后应的邻里环境;安装光伏发电装置,每户人家都有一个小院……

最让王澍欣慰的,是新村建成后,老村可以继续保留。眼下,老房子或是就地重建,或是根据每幢房子不同的风格进行深度改造,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在王澍看来,未来的乡村,其实是一种“隐形城市化”的状态,有生态的环境,有传统的历史,有现代化的生活。

因为王澍,文村已然成了热点。一家来自北京的农业互联网公司已经进驻,他们想在这里做生态农业,发展民宿;有的村民返乡创业了,因为来到文村的城里客越来越多。不过,王澍和陆文宇始终有一个底线:文村的新民居只能是由文村人自己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的初衷。

王澍的努力,也让文村人开始重新考虑古村的未来。文村最新有个规划,就是要全面整修古民居群内的水泥路,将其还原成青石板路,同时恢复文村古民居的水利枢纽,让400余平方米的太平塘与村内四通八达的石渠相连,将一幢幢老房子联系在一起。王澍说:“我们就像在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也想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关注乡村,这样,乡村的复兴才有可能实现。”

裘一佼(浙江日报记者)

尹怡君(澎湃新闻记者)

民居王澍浙江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