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圆月佳节时,苏轼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商隐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辛弃疾说: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中秋节始于唐,盛行于宋,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传统文化节日,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的中秋习俗。
虽然这些传承千年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是,现在很多地方仍在中秋节这天举办隆重的庆祝活动,把酒问月,寄情相思,祈盼丰收,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山西泽州:珏山月,天下奇
中秋节,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位于晋城市的珏山,自古就是祭月赏月的极佳场所。珏山的自然风光与传统中秋节习俗、天体崇拜、月亮崇拜相得益彰,使得中秋文化在此展现出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风韵,号称"珏山月,天下奇。"具有了极为丰厚的人文底蕴。
按当地习俗,每逢中秋之夜,当皎洁的月亮冉冉升起时,要举行大型祭祀月亮神的活动。泽州中秋节活动一般持续三天:农历八月十三,发面、温柿子、备果品;八月十四,蒸(或烤)月饼;八月十五,白天看望外婆、送月饼,参加庙会活动,晚上祭月、拜月。
2011年泽州中秋习俗被国务院公布、文化部颁牌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珏山独特的祭月活动受到各方的关注,中秋到珏山祭月的人络绎不绝。
香港铜锣湾:舞火龙,庆中秋
舞火龙,源于19世纪居民为求消除瘟疫而起,如今成为了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福建厦门:中秋博饼夺彩头
在古代,"博"是一种棋戏,后泛指赌博运动。当然,沿袭至今,博饼不再有赌博的意味,而是成为闽南人中秋聚会的保留节目。
相传,博饼的创始人是郑成功。当年,郑成功为了鼓舞思乡将士们,命令其下属发明此游戏。经过几百年的变迁,成为一种独特的中秋文化,如今在八闽大地蔚然成风。
中秋博饼每会63块饼,每会饼设“状元”1个,“对堂”2个,“三红”4个,“四进”8个,“二举”16个,“一秀”32个。这大小六十三块饼,分别代表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取民间流行的赌具骰子6颗,放在大瓷碗内投掷,依次为序,让参与者博弈玩耍。
人们相信,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未来一年内的运气。尤其是博中状元的人,一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所以,闽南人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2008年,中秋博饼习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浙江海宁:观钱塘潮、赏硖石灯会
中秋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苏轼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中写道:"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尤其以天下奇观海宁潮最为著名,它以其独特的壮美雄姿而令人神往。地处钱塘江强潮地段的观潮胜地公园,是最佳的观赏地。
除了气势磅礴的浪潮,有“江南第一灯会”的硖石灯会更是大放异彩。硖石灯会,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誉明清。
宋高宗钦点硖石灯彩为精品,留下了“东华门外凤楼前,博得虚名非一年”的美谈;乾隆六下江南,为硖石灯会流连海宁;周恩来总理以硖石灯彩为国礼,赠予斯里兰卡贵宾。2006年硖石灯彩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
安徽宿州:敬“塔神”,看泗州戏
敬“塔神”是宿州人中秋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亦是儿童的一项活动。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徽黄庐泗”之一,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剧种20世纪50年代前称“拉魂腔”,它发端于苏北,起源于安徽宿州泗县,流行于皖北一带,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板腔体戏曲剧种,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在中秋节这天,人们会在特定的场合,比如在庙会上,或者在祠堂里,举办“泗州戏”剧目演出活动,并以此在中秋节寄思于祖先,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湖南汝城:中秋耍香火龙
在南方,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人们要耍“香火龙”。湖南汝城的香火龙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用竹片做成的一个长二三十米甚至三四十米的竹龙,上面先绑稻草,然后在稻草上插香,据说一条竹龙需要插上万根香。夜幕降临后,首先由一名最尊贵的客人把龙头顶上的那炷香用火把点燃,之后人们一拥而上把所有的香点燃,然后举龙绕境游行。
千百年来,汝城人民以村为单位,年年都有舞龙的盛会,各村都有一整套的相关器具、一整套的锣鼓点子和唢呐牌子,大势相同,却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福建安海:烧塔仔、唱童谣
烧塔仔,是南方诸如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农村在过中秋节时开展的一项民俗活动,也是孩童们在节日里最大的娱乐。
中秋将近,孩子便三五成群,拾碎砖和瓦片,叠造“塔仔”。塔仔大小不一,但都靠叠造,不用泥土糊粘。用柴草烧时,火便从瓦片的空隙中熊熊吐射出来。至砖热瓦红,大家便争相洒盐于塔间,于是“哗哗叭叭”响声激烈,震彻夜空,颇为壮观。
据传烧塔起源于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传衍至今已成为烧塔民俗,并且多表达"中秋节是丰收的节日,通过烧塔表达收获的喜悦,祝福生活像圣塔火焰一样红红火火的含义。2016年,安海烧塔仔中秋习俗,被列入晋江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
中秋将近,阖家团圆。除了吃月饼,你的家乡还有那些独特的传统习俗?
责任编辑:刘松尧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辱华节目拒道歉还辩称幽默 瑞典人都笑...
- 【 军事 】 出鞘:中国怎在高原应对印度反坦克导弹
- 【 财经 】 最高法:出租车案发率高于网约车
- 【 体育 】 中国女排二队3-0完胜日本卫冕 刘晏含...
- 【 娱乐 】 自拍被周杰伦"揪错" 昆凌:老公我错了
- 【 科技 】 深击|腾讯游戏 危“鸡”四伏
- 【 教育 】 新司考考试模式创新 替考者将终身禁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