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从渡口到要塞,考古学者“还原”六朝建康城

从渡口到要塞,考古学者“还原”六朝建康城
2018年11月23日 07:11 新华日报
原标题:从渡口到要塞,考古学者“还原”六朝建康城

首届古代都城考古研讨会披露众多新发现 ——

秦淮河两岸出土的六朝简牍

秦淮河两岸出土的六朝简牍

秦淮河两岸出土的六朝简牍

西街地块发现的六朝青瓷魑首执壶

西街遗址考古现场

石头城考古现场发现的莲花纹砖

越城遗址究竟在何方?石头城遗址发掘有何最新进展?秦淮河两岸为什么挖出大量六朝简牍?……这些关于南京城市发展历史的谜题,在最近召开的“首届中国古代都城考古新发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得到了解答。

日前,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行的这一研讨会上, 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学者介绍了近年来都城考古领域方面的诸多最新发现。

最早的那个“南京城”在中华门外西街

在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长河中,很多城市都做过统一或割据政权的都城。都城是物质和精神文明最高成就的见证。都城遗址规模宏大,考古学者薪火相传,对它们做着发现、发掘、考证和研究工作。

近年来,从文明早期的良渚、石峁、陶寺,到汉唐之间的长安城、洛阳城、建康城、邺城,再到封建帝国中晚期的辽上京、元上都、明都南京、明中都,都有重要新发现和研究进展,使人们对古代中国都城脉络的认识更加清晰。

南京有着2500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都城史,近些年来,南京在城市考古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将古越城、六朝建康城、明都城的研究和保护利用推向了新的高潮。研讨会上,学者们介绍了南京都城考古的一系列重要成果。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出于控制长江险要之地的目的,命范蠡在今南京城南濒江临淮的长干里修建一座土城,称为“越城”,这是南京主城范围内第一座城池,被后世学者认为是南京建城历史的开端。

越城是怎样的一座城堡?史载,它周长“二里八十步”,约合现在的991.44米。小归小,越城的地理位置却极其重要,它“扼淮控江”,后来又与另一重要的军事城堡石头城相呼应。从先秦开始,这里发生过数不清的战斗,越城也延续千年,直到明清时代尚能找到地表零星遗迹。

而根据历代文献史料的记载,地处南京中华门外,内秦淮河以南、中山南路和雨花路之间、应天大街以北的西街地区,正是越城所在地。

从2017年开始,南京市政府为提升城南整体风貌,启动“西街地块”的建设开发工作。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西街地区面积146717平方米的地块进行考古发掘。

该院陈大海副研究员介绍,西街遗址是复杂叠压型遗址,时代跨度大,遗址性质复杂,包括西周时期环壕聚落、六朝长干里越城遗址和唐宋明清平民生活区。经过发掘,考古专家在该地块上发现包括3道环壕、1道城墙基槽、13条沟、79口水井、173个灰坑、7座墓葬、4座窑址等在内的291处遗迹,出土陶器、瓷器、石器、金属器及骨角质地小件遗物520件,陶瓷、砖瓦等各类遗物标本上万件。

西街的地下,埋藏着历代文物。考古专家在六朝井和环壕内发现大量六朝青瓷器,另外还发现宋代带绳釉陶瓶、白瓷执壶净瓶。现场还发现木质地券一件,有“惟大宋景德元年……故弘农郡杨府君”等字样。

“先秦时期,西街地块西临大江,北滨淮水,与文献记载的越城位置和形势吻合。早年的考古调查、研究成果已推测西街项目地块内中部区域(原油脂厂)是古越城遗址所在。”陈大海透露,此次发现的西周时期壕沟与越城遗址年代相近,里面发现的陶片经过碳十四检测,其年代也和越城吻合,但能够直接确认越城遗址的文物暂时还没有发现,西街遗址考古还在继续,不排除有新发现的可能。

持续多年的石头城遗址考古首现“城门”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的《石头城》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很多人也知道,“石头城”是南京别称。但在南京漫长的历史中,“石头城”更多是指建在清凉山上的那座六朝军事城堡。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政权中心迁至秣陵(南京)。次年,为了拱卫南京,他在长江岸边、形势险要的石头山(今清凉山)上修筑石头城。石头城依山傍水,地势险固,是六朝时期建康都城外围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军事要塞。

平时,石头城的主要作用是“贮军粮器械”,战时则为防御要塞。它同时还是东吴水军总部,城下建有大型军事码头——石头津。石头城见证了东吴的衰亡。西晋初年,大将王濬率水师顺江而下,直抵石头城下,“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东吴后主孙皓在这里举白旗投降。

东吴灭亡后,石头城依然扮演重要角色,饱经战火洗礼。唐代以后,由于长江水道西移,石头城不再面临长江,军事作用削弱,最终被废弃。到明代,石头城被包入明城墙内,此后,建筑遗迹完全湮没。

考古工作者一直在寻找六朝建康都城的各个组成部分,对石头城位置的探索也从没有停止。早在1999年,文物部门就通过磁测和考古钻探等手段,在清凉山上发现了一座和石头城有关的六朝古城垣。

从2011年11月开始,学者对清凉山公园和国防园区域进行考古勘测,找到了石头城遗址,确认了石头城外形呈不规则长方形,其北面城垣长约1100米,西面城垣长约800米,东面城垣长约820米,南面城垣长约450米,加起来差不多3000多米,与文献中石头城“周长七里一百步”的描述接近。

石头城遗址考古一直在持续,此次研讨会上,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分享了这一两年来石头城考古的最新成果。

去年,考古专家在清凉山公园内找到了石头城一处城门的旧址。城门为南北向,内有一条宽3米的通道,两侧用六朝青砖砌筑,“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这是六朝建康都城考古以来发现的第一座城门”。贺云翱描述,城门的砌筑方法,很可能是先立下木柱打好框架,然后砌砖,再形成墙面。

在考古工地的东北拐角处,考古工作者还清理出大量筒瓦,判断此处曾经有一座角楼,由此可推测石头城的城墙走向。

石头城考古遗址现场还发现大量几何花纹楔形砖、莲花纹砖、大型绳纹筒瓦、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带有“官”“富贵”“西中”铭文的青砖颇具研究价值。最令考古队员兴奋的,是现场发现的一块城砖侧面阳刻“石头”二字,被视为“石头城在此”的最直接证据。

据了解,此前的2015年11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已批准了“南京石头城遗址公园规划”,预计石头城遗址公园的范围包括石头城公园、清凉山公园、国防园、菠萝山区域、红土山区域,面积107.5公顷。多年以来在石头城遗址上获得的考古发现,将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向公众展示。

秦淮河岸淤积层中发现“六朝缴税凭证”

简牍,是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在南京六朝建康都城考古中发现过大量简牍。研讨会上,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王志高教授分析了近年来南京城南出土的六朝简牍。

前些年,南京城南内秦淮河下游两岸先后出土190多枚简牍,这是六朝建康都城遗址考古中同类遗物的首次发现。一次发现于皇册家园地块,出土简牍50枚;另一次发现于颜料坊地块,出土简牍140多枚。两处地块隔秦淮河东西相望。两批简牍均为木质,多为墨书,个别为朱砂书。

经过对简牍的整理,王志高发现,简牍年代涵盖整个六朝时期,可细分为名刺、账簿、签牌、过所、符咒、封检、日书等种类。

简牍的功能各有不同,“名刺”类简牍相当于现代人的名片,上面有持有者姓名、字号、乡邑、身份等信息;账簿类简牍,多与钱米等出入统计相关。较为有趣的是签牌类简牍,均发现于秦淮河东岸颜料坊地块,文字多有涂抹圈划痕迹,涉及姓名、货物种类、地点、重量、起止日期等信息,“这是六朝时收税的生动见证,与竹格航有关。”王志高推断。

据介绍,颜料坊地块上发现了与古渡口相关的河道、驳岸、道路、房址、堤坝等特殊遗迹,以及用于撑船的铁篙头;西侧皇册家园地块虽未发现与渡口直接相关的遗迹,但出土有系船用的粗麻绳,推测是与前者相对的西岸渡口遗址所在。

文献记载,六朝时代的秦淮河上,西起石头城,东至方山,津要之地共设24处渡口,合称“二十四航”,即“联舟为桥”的浮桥,最重要的丹阳、竹格、朱雀、骠骑四航均在今南京主城区内。王志高推断,皇册家园地块所在处正是秦淮河岸的重要渡口——竹格航(也称“竹格渡”)。而与之相对的东岸颜料坊地块也有一处古渡口,大概是因为秦淮河东岸就是建康都城所在的缘故,这个渡口曾设有税收机构。

190多枚简牍皆零散出土于秦淮河岸的淤积层中,正与两岸渡口有关。渡口人流往来密集,考古发现的包括名刺、账簿、日书、过所等在内的部分简牍,应该是过往渡口的人们因某种原因遗失在河两岸的。

而签牌类简牍只在秦淮河东岸颜料坊地块发现之谜,也大致可解开。王志高说,这些签牌其实就是过渡口完税的凭证,说明设在东岸的税收机关向渡河的商民征收过往商税,完税后发给签牌。签牌上的圈划涂抹痕迹,应为管理人员收税后所作的标示。颜料坊地块还出土有数量较多的无字签牌,其大小、形制与有字者完全相同,应该是此税务机构的待用品。

本报记者 于 锋

配图:于 锋摄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