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进湖南“岳麓书院”:千年学府何以弦歌不绝?
中新网客户端长沙11月26日电 题:走进岳麓书院:千年学府何以弦歌不绝?
记者 宋宇晟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大家耳熟能详的这副对联,如今几乎成了岳麓书院的代表符号。但这两句话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岳麓书院又是什么样子?
25日,记者随“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采访团,走进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于斯为盛
谈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来源,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给出了详细的解释。
清嘉庆年间,书院大修。完工后,学生们请山长袁名曜撰写对联。
袁名曜出的上联是“惟楚有材”。这四个字出自《左传》中的“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原文之意是,即便楚国有很多的人才,但其实都在晋国发挥了作用。
用邓洪波的话说,《左传》中的这句话其实是讲当时楚国人才外流的问题。
但写到对联里就要“正能量”地讲,“于是把‘虽楚有材’改成了‘惟楚有材’”。
但下联迟迟没有人对出。一个叫张中阶的学生脱口而出,“于斯为盛”。这四字又出自《论语》中的“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这副名联就此撰成。
邓洪波说,这副对联在晚清也成为岳麓书院的真实写照,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大批人才从这里走出。
弦歌不绝
今天的岳麓书院,在大多数人眼中似乎成了旅游景区,或是被当作文物。
但事实上,这里至今弦歌不绝——它仍是一所教育机构。
自清光绪年间实行“新政”以来,岳麓书院几经变迁。
先是废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民国初又废学堂——迁入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改名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此后再迁入湖南工业专门学校,直至1926年湖南大学在此成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湖南大学开始着手岳麓书院的修复工作;八十年代,岳麓书院正式对外开放、恢复办学。
时至今日,岳麓书院有学生320人,专业方向主要为历史、哲学、考古。
“我们现在当然不是古代的传统书院,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八个字应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作为院长,肖永明认为,在继承传统与传播文化之外,岳麓书院还应找到今天“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路子”。
虽然这条路仍在探索之中,但他觉得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要把传统的教育资源、教育理念,很好地融入现代教育过程当中”。
“能够在我们这个时代脱颖而出的人才,一定是有文化根基的人才。”他说。
书院的未来
但这种文化根基要从哪里来?
肖永明认为,中国优秀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个源头。
宋代以降,岳麓书院历经宋末、元末、明末、清初三藩之乱、20世纪日军侵华战争,几度毁于战火。
但千年之后的岳麓书院,仍延续着这种在教育方面的探索。
南宋张栻撰写的《岳麓书院记》就提出,书院不是要培养人写好文章,也不是让人考取功名,而是要传圣贤之道,造福社会、服务社会。
在肖永明看来,像这类来自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并不过时,相反应将之延续下去。
另一方面,如果将视野扩大至中国现存的所有书院,几乎很难找到一所像岳麓书院这样、依然承担着教学功能的书院。
那是不是所有这些书院都要重新回到它们过去的身份呢?
肖永明更愿意将中国各地书院理解成为一个“生态”,“它应该是有多元性的”。
“以前我们总是强求觉得书院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但我觉得在不同的情况下,它的表现肯定是不一样的。”肖永明说。
邓洪波也认为,理论上,7000个书院应该有7000个模样。“即便是古代的书院,主政的人物不同,也各有特色,还有不同的地方文化。”
在邓洪波看来,“书院要活起来,就是要为现代文化教育各方面服务,根据各自的情况服务社会。我们提倡天下书院是一家,‘书院的未来’也是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完)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中美关系三种未来 最大短板会走向何处...
- 【 军事 】 出鞘:中国宽体直8何时能超美军海种马
- 【 财经 】 雷军称大学逃课一半:靠擦黑板刷存在感
- 【 体育 】 足协杯-塔神破僵巴坎布赎罪国安1-1鲁...
- 【 娱乐 】 19岁小龙女吴卓林宣布与网红女友结婚
- 【 科技 】 热门电商App被山寨:疯狂弹色情广告
- 【 教育 】 中学奖学生猪蹄寓意金榜题名(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