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高铁: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

中国高铁: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
2018年11月30日 06:35 工人日报
原标题:中国高铁: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铁路尤其是中国高铁实现了飞速发展,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

今天,在国新办举办的“改革开放与中国高铁发展”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五位来自中国高铁一线的工作者分享了他们与中国高铁的故事。

见证40年飞速发展

“说起高铁,我感受到最大的特点就是‘快’”。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公司福州机务段高铁司机、首席技师陈承仪表示。

被称为“海西第一闸”“高铁试飞员”的陈承仪,参加过福建省每一条新线的联调联试。在他的记忆中,福建长期处于全国路网的末梢和尽头,鹰厦铁路一直是唯一的出省通道。

“第一个是发展速度快。2009年,随着温福铁路的开通,福建铁路建设发展驶上了快车道,杭深、向莆、合福等铁路相继建成通车。”陈承仪说,东南沿海大通道,成为中国铁路“四纵四横”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市市通动车”的省份。

“第二个是运行速度快。以前,从福州到北京,要花50多个小时,现在可以走合福高铁了,只要7个多小时,时间缩短了85%以上。高铁方便了大家的出行,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从福州到厦门只要1个多小时,动车实现‘公交化’的开行,‘同城效应’越来越凸显。” 陈承仪表示。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铁路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年,我国铁路里程只有5.2万公里,到2017年底已经发展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达到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66%。

如今,越来越多的旅客开始选择高铁出行。据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北京南站客运车间业务指导张润秋介绍,仅以京津城际铁路为例,2008年日均运送旅客4.9万人次, 2018年日均运送旅客8.2万人次,高铁已经成为广大旅客出行的首选和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铁路特别是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国人对运输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升级”,从“走得了”变成了“走得好”。

张润秋说,从纸制车票到电子票,从窗口排长队买票到互联网购票,从人工检票到自助验证刷脸乘车,从普通绿皮火车到现在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从推车卖货到现在的网上订餐,“40年前不敢想的事儿,现在都实现了”。

从“追赶”到“领跑”

“40年来,我国建立了全套完备的铁路技术体系,也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性转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赵红卫说,高铁是铁路科技工作者“生逢其时”的大舞台。

从2013年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启动,到2017年“复兴号”正式命名并在京沪线以时速350公里实现商业运营,再到长编组“复兴号”研发上线,赵红卫见证并参与了“复兴号”从研发到运营的全过程。

“‘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与以往系列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我们构建了一个完全自主的动车组产品平台。动车组整体设计及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技术都是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赵红卫说。

据她介绍,“复兴号”与以前的动车组相比更加节能,更加环保。“复兴号”头型设计采用了全新的低阻力流线型的车头和轻量化的车体和转向架等,运行阻力比既有的动车组显著降低。

动车组的维护保养,也是高铁快速平稳运行的关键。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西安动车段动车组机械师董宏涛是一位“动车医生”,以他名字命名的董宏涛劳模创新工作室,也是全路唯一一个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的“全国示范性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在见面会现场,董宏涛展示了他和团队的一件创新成果——随车机械师应急处置背心。“这件背心集成了17种应急处置所需的工具和材料,随车机械师处置故障时只需穿着这身背心,不用再手拿笨重的工具箱,大大提升了动车组应急处置效率。”

(本报北京11月29日电)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