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华日报记者走进塘马:给乡村一个有趣的灵魂

新华日报记者走进塘马:给乡村一个有趣的灵魂
2018年12月18日 16:27 新华报业网
原标题:新华日报记者走进塘马:给乡村一个有趣的灵魂

  题记

  许一个未来在乡村

  听得到蛙鸣的天籁

  看得见季节的色彩

  闻得到稻香的田野

  望得见金黄的花海

  我愿在这里虚度光阴

  和世界一起安静下来

  让心儿不染一丝尘埃

  同自然山水相亲相爱

  许自己一个岁月静好

  乡村是演绎中国故事最生动的土壤。"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农耕文化在这里孕育;"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乡愁情结在这里流连;"精神焕发的农村,活力四射的农民,生机勃勃的农业",乡村振兴在这里启程。1号公路到门口,艺苑风景美如画。家家庭院瓜果香,睦邻乐园是一家。作为省特色田园乡村首批试点村,溧阳别桥镇塘马村已然是一处近悦远来的美丽乡村,原汁原味呈现出" 文艺塘马,睦邻原乡" 的气象。伴随着江南第一场初雪,记者走进了塘马村。

  文艺塘马,给乡村一个有趣的灵魂

  在溧阳,有着72条溪条条归塘马的传说。背依塘马水库,塘马村溪水淙淙。"水 "元素在这里无处不在,沿河而居、傍水而建的乡村肌理,处处可见" 岸边步道""亲水平台""生活码头"。炊烟袅袅,村妇们在池塘里浣衣、洗菜,儿时的情景在这里温情地呈现。

  "土 "元素被巧手点缀,沿着村里走一圈,常常能邂逅一份惊喜。村庄部分闲置空房,被改造成本乡本土屋、新四军指挥部、供销社商店等特色历史建筑,被改造成了走过咖啡屋、美音梨园、百合文苑等公共活动空间。火红的军号、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旅部抗日英烈廖海涛用的茶杯、桌子依然诉说着烽火岁月。

  "文 "元素,赋予乡村一个有趣的灵魂,生根发芽、历久弥新。闲置房屋被打造成" 文艺圣地"。在美音梨园,轻快流畅的戏剧小调《双推磨》《珍珠塔》时常把你的耳朵叫醒。妈妈曾经用过的老式衣橱、五斗柜被清漆装饰,装上了锡剧的行头。屋后刷上别致的三维涂料,一方戏台隐藏其间,举手投足间就能过一把戏剧瘾。本乡本土屋,门内橘树飘香,陈列着溧阳民间手工艺品,包括剪纸、烙画、傩文化面具和一些老家具等手工制品,成为了溧阳乡村记忆的" 博物馆"。以茶代酒,茶馆内用酒坛取代茶罐,用老土碗代替玻璃杯,用酒名命名每一款茶,配上满屋的怀旧风,串起浓浓的原乡情。

  新设立的公共活动空间,也被赋予了文化创意的基因,成为网友竞相打卡的" 网红"。打开村委会大院,改造成文化小礼堂乡村振兴学堂,全国首创的掼蛋木屋,"我家自留地" 的火爆甚至引发了" 城里有房、塘马有田" 的新风尚。

  在塘马,美丽乡村建设绝不只是一次乡村美化行动。文艺塘马的主题背后,其实是本土文化复兴的思量。在普通的村落格局、街巷景观、建筑风貌等承载乡愁记忆的载体,植入新时期的文化需求,建设理想中的" 桃花源"。走进百合文苑,"愿出走多年,归来,我们仍是文青" 的寄语唤起了每个人心中的诗和远方。贾平凹、高晓声、赵本夫、黄蓓佳等著名作家在溧阳的留影诉说着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和文化、文艺结缘的故事。《天下无贼》作者、著名作家赵本夫在参加活动时,意外找到了在创作《天下无贼》时在南山采风的老照片。他端详许久,欣喜地说:"这里原住民,原生态,原风貌,是乡野的味道!"

  乡村工匠,巧手留住你我记忆中的乡村

  风土、风物、风俗,是村庄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穿越时空,成为代代相传的故事。"把破落房屋用绣花功夫修整,让村庄更好地展现村落形态。"溧阳市田园原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磊是名"80后 ",他带领公司一班年轻人组成了微设计小组,公司董事长刘磊坦言,从美丽乡村的建设硬件条件来看,塘马并不算突出。在设计之初,他们就避免用穿衣戴帽的方式来改造农村,而是用心来打造每个人心目中的家,让原来村民口中" 只能养老鼠" 的闲置房焕然一新。

  塘马的建设,更多功夫花在" 看不见" 的地方。清理垃圾最多的屋后" 洒水坡"、完善地下给排水和污水处理、无线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让村民享受便利的现代生活。寻香来到走过咖啡屋,壁炉里映着红彤彤的火光,偶尔还传出干柴燃烧时的噼啪声。而在一个月前,这间咖啡屋是被废弃的猪圈,光是垃圾就整整清理了二十几拖拉机。刷墙的不是现代的涂料,而是石灰、草筋、泥土混合做成的乡土材料。

  在现代乡村的打造过程中,"千村一面" 抹去了每个村落的差异化,村庄便失去了" 神采"。塘马村在对房屋、道路进行改造时,摒弃了规模化的机械化作业,而是采用传统的乡村工艺。记者发现,塘马村房屋的门头格外别致,上面大多雕刻着镂空" 喜" 字、"寿 "字等图案。新四军十六指挥部的传统民居的门头改造,很多施工设计公司不会做,乡村工匠找到了70来岁的老工匠朱师傅,原汁原味呈现了房檐、门柱等,还别具意味地嵌入了两个葫芦造型。为了保留塘马村这些生动的细节,溧阳田原公司组织了一支100近百人的乡村工匠队伍,邀请他们回来一起改造塘马村。目前,有关方面正打算把乡村工匠的老手艺通过视频、工艺模板等技术传承下来,保留这些" 活" 文化。

  乡村风物,记忆犹新。无论是村庄外围改造,还是房屋内部设计,塘马村的改造就地取材,保留原味。走在围墙外,记者需要踮一下脚,才能看到围墙内的美景。原来,塘马村的围墙高度都经过反复测算,精心设计,围墙也没有被彻底粉刷,而是保存了村民小时候在墙面上的涂鸦。老树、农具机床、竹床、浴锅、干柴等老物件,成为了房屋里最有年代感的摆设……在恢复新四军十六旅旅部旧址时,只剩下一间空屋子。村民老刘得知这个情况以后,回到自家老屋里,找出了当年廖海涛睡过的床、用过的柜子等,把它们搬到了十六旅旅部,供大家免费参观。他们家将改造成新四军文化民宿。

  乡村风俗,敬之承之。在改造过程中,排放污水管道、化粪池时也遇到了很多阻力。污水管道排在哪儿,采取怎样的朝向?塘马村发挥老书记刘志华的威望,带着建设者挨家挨户做工作征询意见。

  睦邻原乡,来的不是客,都是塘马人

  在塘马的网红饭馆" 看菜吃饭馆" 门口,写有一句知名的顺口溜:往来的不是客,都是塘马人。它出自1942年 2月 8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原塘马村妇女主任徐慧英告诉记者,她的儿子在溧阳城里的大酒店从事饭店管理,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她鼓励儿子回村创业,开办了村里第一家饭店。店如其名,这家店没有菜单,直接在大灶旁挑选时令蔬菜和本土家畜。看菜点单,便能立马尝到最纯正的乡村味道。饭店一经开业,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餐馆,四面八方的食客蜂拥而至。看菜吃饭的火爆,引发了村民的创业热情,面馆、馄饨馆纷纷开张,村民都当起了" 小掌柜"。

  实现田园乡村的复兴,光靠传统的物质环境建设远远不够,更应关注乡村内生机制的建设与内生动力的增强,兴特色之业、创灵活之制、建富民之市、选引路之人、带乐业之民、造便利之居。只有让农民主动参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群策群力,方能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塘马村的小掌柜、田园管家、互助组织的建设,就是睦邻体系的打造过程。

  我家自留地的诞生,改变了闲置低产土地的生产方式。自留地每块面积为一期面积50亩,面向社会公开招租。租到自留地的" 田主" 只需付租金,就能在自己认领的地里种上各类蔬菜。不到一个月,第一批" 我家自留地" 就全部被认领完毕。本地菜农则当上了" 田园原管家",帮助" 田主" 管理菜地。已年过七旬的村民刘土春正是" 田园原管家" 中的一员。刘土春表示,看着田里又长满了鲜灵的蔬菜,更没想到自己还能再度" 上岗就业"。

  刘慈立原本是个改造钉子户,改造过程中什么都要唱反调,为了自家车棚的改造几番反复。村委会、建设公司上门了解到,他曾经在外打工带过班,对工程技术和质量管理领域略有了解,为了调动类似小刘一类村民的积极性,村里创建了共建小组,为小组成员赋权:监督全村实施的工程。每天清晨,小刘便早早起床来到工地。即使是酷暑难当的夏天,他也坚持在一线查看施工进度,核查材料质量,督查建设过程。在共建小组的监督下,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赢得了全村认可。

  从塘马村走出的企业家刘建华是位新乡贤。在改造过程中,他不仅慷慨资助故乡建设,还捐出家里老物件,用于村里闲置房屋的内部装饰。"以前都不怎么回村了,但现在我每周都要回来看看。"刘建华说,就连亲朋好友都想来看一看,走一走,他申请了自家免费帮他设计老屋改造,老房子又能开灶做饭了,他的徒弟还回来投资了一栋民宿。刘建华现在成了兼职" 导游",经常会带着亲朋好友感受久违的田园牧歌。他最大的感受是,村民们精气神不一样了,打麻将的少了,做导游想创业的多了,就连吃瓜子随手丢瓜子壳的都没了。

  溧阳市住建委主任钱栋说,乡村的美丽要由内而外,塘马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文艺视角,匠心改造;变废为宝,就地取材;睦邻为先,群策群力。睦邻体系是塘马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之进行的重要探索,将塘马村159户分成九个区块,用家族关系、邻里关系等串联起九个" 朋友圈",每个区块由村民推选出一个负责人,即" 村庄管家",把村民的呼声带上来,把要做的事干下去,工作目的是五个方面:达到干干净净(卫生),整整齐齐(秩序),和和睦睦(邻里),平平安安(安全),开开心心(氛围)。

  从土地上" 长" 出的乡村与我们每个人血脉相连。采访结束时,半掩的柴门外传来小狗的叫声,原来是主人回家做晚饭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不再是上学时背诵的古诗,却是塘马田园乡村的写实。看到依傍田园、存留乡村旧屋斑驳原色却又分明注入现代和人文元素的书屋、咖啡吧、民宿,那种冲撞感是令人意外和欣喜的;而看到驻留村里的老人由衷开怀地笑着,又有几分感动。让" 半城半乡" 的二元关系为" 伴城伴乡" 的伙伴关系,让城市和乡村成为人们不同生活方式的平等选项,彼此相互依存且价值共享。遇见塘马,遇见最美的乡村。

  交汇点记者 蔡炜 张宇熠

  摄影 车保华

溧阳乡村马村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690-0000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