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靠“减产”挣钱——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河北曲周系列故事之五
新华社石家庄6月4日电 题:靠“减产”挣钱——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河北曲周系列故事之五
新华社记者 范世辉
在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们指导下,河北省曲周县德众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得宾学会了种葡萄靠“减产”挣钱。
“第一年基本没卖啥钱,种了80亩葡萄,都赔进去了。”李得宾回忆起2012年第一年种葡萄时说,虽然亩产7000多斤,但因着色不均匀,葡萄卖不出去,大部分都烂在了地里。
对这次失败,李得宾是有心理准备的。他想探索有机葡萄种植,但不用化肥、不打农药,他之前没干过。
听说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里有能人,李得宾就跑到实验站向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级农艺师杨合法求教。杨合法是有机农业方面的专家,随即带着李得宾察实情、找原因、出对策。
“葡萄坐果后至少疏除7成以上果穗,亩产量控制在2000斤以内。”杨合法和几位老师看后,让李得宾把好好的果穗除去一大半。杨合法解释说,有机葡萄种植需要经过三四年施用有机肥,才能实现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的效果,如果不控制产量,土壤肥力跟不上,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李得宾半信半疑,但还是照做了。
2014年,葡萄亩产降到了2000斤左右。李得宾带着他的“精品葡萄”开始到外地果蔬市场售卖。虽然个头小了点,但葡萄的品相不错、口感好、甜度高。开始,他还是按照普通葡萄的价格,每斤三五元向外销售。没想到,卖出的葡萄大受欢迎,后来,他的葡萄以每斤十几元的价格被抢购一空。
“这办法真行,农大老师就是厉害,咱农民种地就得相信科技。”李得宾笑得合不拢嘴。
有了中国农大老师的帮忙,李得宾的葡萄种植合作社经营得越来越红火:种植面积从80亩扩大到500多亩,并尝试与蔬菜间作种植;应用富硒葡萄种植技术,葡萄品质进一步提高,每斤价格超过30元;尝试酿制葡萄酒,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几年来,李得宾始终控制着葡萄的产量,直到2018年,土壤肥力非常好后,他才按照建议把每亩产量提高到3000斤左右。
“我种葡萄不追求高产,只追求品质。客户们每年都盼着我的葡萄下果呢!”李得宾说,中国农大老师指的路子就是“供给侧改革”,这路子走对了。
2018年4月,在李得宾的极力邀请下,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姬廷廷和李增源来到合作社,长年吃住在此,研究实验葡萄种植新技术。他们对36个大棚进行测土配方,开展了精准施肥;建议安装水肥滴灌设备,水肥使用每亩减少近一半,又大量节省了人工;研究数据遥感监测技术,实时监测并自动控制葡萄大棚温度、湿度……
眼下,虽然合作社120亩早熟葡萄还有一个月才上市,但李得宾已经以每公斤15元的价格签下了5万公斤订单。
提到今年的收成,李得宾难掩感慨:“我种葡萄能有今天,完全是农大师生的功劳!”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特朗普这条推特一发 美企不干了
- 【 军事 】 国产航母第六次海试意味着什么?
- 【 财经 】 史上最贵快件?送错华为包裹 87亿没了
- 【 体育 】 土伦杯-禁区内2次送点 国奥1-4爱尔兰
- 【 娱乐 】 赵丽颖产后露面 冯绍峰贴心照顾
- 【 科技 】 史上料最足苹果发布会:第五大系统诞...
- 【 教育 】 民宿式"高考房"受考生家庭追捧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