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小学劳动课琐忆

小学劳动课琐忆
2020年04月08日 07:02 山西晚报
原标题:小学劳动课琐忆

  上世纪70年代,我在本村七年制学校读书。那时每周的课表里,除了文化课和音体美外,还有醒目红字标注的两节劳动课。记得班主任姓杨,她的劳动课生动而有趣,我们都愿意上。

拔草

  有一年端午刚过,我们兴奋得被杨老师带到一片绿意盈盈的谷地里。大家围在老师身边,听她讲解今天劳动课的目标和要求,两节课主要任务是清理杂草。老师先是讲了拔草对庄稼生长的益处,接着,又蹲下身子,教我们辨别谷苗和杂草,最后是耐心给我们作动作示范。同学们听得十分认真。之后,老师一声令下,全班同学一字排开,男同学在前边拔草,女同学在后边捡草,说说笑笑,谷地里一片欢腾。

  我双脚分叉在左右两边的地垄上,深蹲着,在密匝匝的嫩黄谷苗里,小心翼翼地去除田间杂草。打碗花、刺芥菜、狗尾巴草、抓地草等在我眼前不住涌现。前边的两种还好辨认,尤其是刚出土的狗尾巴草、抓地草,不细观察,还真难分辨。班里有个同学调皮捣蛋,五谷不分,还不好学,为赶速度,把嫩生生的谷苗拔了一大片。劳动委员及时发现并报告了杨老师,那个学生被狠批一通。

  长时间在地里蹲着,两腿发麻。想挺直身子站站,突然头晕目眩,眼前点点金星四溅,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吧嗒吧嗒滴在田垄上。小小年纪,我体味了“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更感到“盘中餐”的不易。

除雪

  那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大雪瓷实下了一夜。上课铃响,杨老师登台宣布:第二节的劳动课挪到第一节,任务是除雪。她话音刚落,教室里一阵躁动,同学们欢呼雀跃,连桌凳都不得安生。

  很快,各个班级的箩筐、铁锨、扫帚汇聚在一起。有人铲雪,有人抬雪,有人扫雪,大家各尽所能,干得热火朝天。顺着杨老师的指引,被运过来的白雪像小山一样将校园里两棵古柏合围,漫漫冬月,古柏有了足够的水分。

  操场上,“加油”声一浪接着一浪。近前一看,十几个男生正赤膊上阵,站成一排,弓腰蹬腿,像卷棉被似的,推着滚动的雪毯缓缓前行。好神奇!谁的主意?雪毯滚过,露出满是沙砾的操场。

  除雪将近尾声,堆雪人大赛,才摆开擂台。班上有个叫俊杰的男孩,善画人物肖像,他堆的这尊雪人,还没完工就有人就迫不及待地高喊:“这个雪人更像谁?”大家异口同声回应道,“高树魁!”末了,有同学把红领巾围在雪人脖子上,红白相映,煞是可爱。回教室路上,每个男孩子头上升腾着热气,兴奋劲迟迟没有散去。

  采槐籽

  印象中,小学四年级冬天,一堂劳动课上在了村东的神山沟。记得当时我们是手握镰刀,臂挎竹篮,唱着《我是公社小社员》的儿歌迎风出发的。那天劳动课的内容是采摘槐豆荚。

  全班同学闻风而动。有男同学猴也似地蹿上树干,一边临风而呼,一边用力摇动树枝。女同学则纷纷摘下头巾,平铺在树下,仰头望着一束束豆荚纷纷坠落,惊喜地“噢噢”叫着。下边声音越是闹腾,上边晃动树枝的男同学越是起劲。不一会儿,头巾上、地上,黑乎乎的豆荚铺了厚厚一层。女同学不停地把豆荚捡进竹篮里。

  这边,老师带着一队人马,用镰刀将长得不规整的刺槐拉近身边,小心采摘。有的豆荚够不着,就踮起脚尖够。实在无法摘到的,便打酸枣似的抡起棍子敲打。不过,这样打下来的豆荚,相当一部分已经“破相”,籽粒不知去踪。

  回校路上,老师说,豆荚籽是一味中药材,经过加工,能治好多疾病呢。原来,这毫不起眼的籽粒竟有如此功用!下午放学,杨老师用卖槐籽的钱给我们每人买了一个作业本。今天看来虽不足道,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隐约悟到了劳动与财富的关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童年的劳动课,校内校外皆课堂,生活本身就是教材。它在身心、技能、经验等方面带给我们的生活积累,让我们受用终身。

赵金平(高平)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