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贫困到“网红”:内蒙古恼包村的逆袭
中新网呼和浩特6月9日电 题:从贫困到“网红”:内蒙古恼包村的逆袭
作者 奥蓝 乌娅娜
“出门就是景区,房子都是新新的,政府还帮忙给安排工作,在这里摆摊的收入比我工资还高。之前从没想过,我会这么向往农村生活。前来游玩的“90后”姑娘陈鑫如站在湖边,自拍到“根本停不下来”。
小桥流水、云雾缭绕、曲径通幽、天鹅嬉戏……这处藏身于内蒙古一个农村的江南园林水镇景区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据不完全统计,像陈鑫如这样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累计超过600万人。
这里是位于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东北方向23公里的恼包村,共959户、2600余人。很难想象,这里在2015年以前还是个贫困村。因为穷,这里还差点成为了“空心村”。
“过去都是土和泥建的房子,屋里的地面也是泥铺的,村民们靠种地勉强维持生计。”今年71岁的冯林忠一边看着老照片一边向记者回忆说,因为地势低洼,水资源匮乏,土地贫瘠,村民们靠天吃饭,过去的恼包村非常贫穷。
恼包村村委会主任助理高明介绍说:“之前大量村民外出打工,村民的生产生活得不到保障。雪上加霜的是201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将恼包村近百间房屋冲毁,其余房屋也受到洪水浸泡成了危房,村民财产损失严重,生产生活彻底陷入了困境,村民产生了恐慌。”
危机时刻,村党总支书记李恒彪担起重建家园,带领村民摆脱困苦的重担。
在传统种植业无法让大家脱贫致富的情况下,恼包村村民开拓创新,充分利用村庄区域位置、交通枢纽的优势,引进建设年货物吞吐量1000万吨的仓储物流园区。在村内打造乡村文化、生态、民宿旅游区,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将村内贫瘠的土地“变废为宝”,建成以“合作社+企业+农户”为主导的科技农业项目。即形成以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主,配套科技农业、物流等项目为辅的发展思路。
2013年,恼包村开始进行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
建设初期,筹集资金成为一个难题。高明介绍:“建设初期,资金主要是村集体自筹,李恒彪书记还自掏腰包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当建设初具规模时,村民们也逐渐加入进来进行众筹。”
如今,恼包村以其别具匠心的地域文化和唯美的江南园林风光,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甚至成为风靡一时的“网红”打卡地。截至目前,村集体搭建的生态文化旅游平台总创收超过1亿元,为村集体带来收入同时,也带动了本村及周边3000余村民的就地就业,人均年收入已达到3万多元。2015年,随着最后一批56户141人脱贫,恼包村实现了全村脱贫。
几年时间,恼包村的村民变成了产业工人。种了70多年地的李妙桃拿着退休金享受起了惬意的休闲时光;50岁的高瑞金结束了在外漂泊打工的生活,在村小吃街上承包了摊位,人流量多时一天能赚2000元;嫁到恼包村的吴建华今年开始从事旅游接待的工作。
更令村民意想不到的是,2019年10月1日,村民们拿到了新居钥匙,住进了宽敞的新楼房。
生活和环境都得到改善的同时,恼包村也着重发展乡村文化。记者了解到,恼包村在清代以来就是文化村,崇文重教,从这里走出了众多的秀才和学者。
在村文化大院里,民俗展览馆、村史展览馆、新农村成果馆全部免费向外界开放,还兴建了电教馆、图书馆、文体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丰富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向游客完整介绍了恼包村的发展历史。
“建景区、住楼房这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虽然只有几年时间,但是这其中遇到了很多的坎坷和困难,我们应该把这些经历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代,恼包村会越来越好。”冯林忠说道。(完)
【编辑:房家梁】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推荐新闻
- 【 新闻 】 纳瓦罗声称中国利用疫情攫取利益 中方回应
- 【 军事 】 中国超燃冲压技术已遥遥领先美国
- 【 财经 】 贾康:建议房地产税按住房套数征收
- 【 体育 】 记者:为留梅西 巴萨开史上第一大合同
- 【 娱乐 】 杨丽萍徒弟水月回应与同性爱人办婚礼...
- 【 科技 】 平台该不该管控特朗普?扎克伯格发声
- 【 教育 】 出身小镇的985大学生为何自嘲废物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