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行万今年上海交大1233支队伍10500余学子在社会实践中感知国情贡献青春力量

行万今年上海交大1233支队伍10500余学子在社会实践中感知国情贡献青春力量
2020年11月28日 12:30 新民晚报作者:新民

  原标题:行万今年上海交大1233支队伍10500余学子在社会实践中感知国情贡献青春力量

图说:上海交大学子开展社会实践 来源/上海交大供图(下同)图说:上海交大学子开展社会实践 来源/上海交大供图(下同)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举国抗疫,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时代主题,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社会实践以“行万里路,知中国情”为主题,以属地实践为原则,全年组织1233支实践队伍,10500余人分布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主题社会实践。交大学子在实践中立体感知扶贫脱贫的伟大成就,以实际行动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刻认识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行动和中国经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在2020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中,交大六个参赛项目全部入围决赛,最终斩获4个特等奖中的3个,并获得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三年内两度捧得“知行杯”。由船建学院胡昊老师指导的实践团队,自“知行杯”设立四年以来,连续四年获评特等奖。

  脱贫致富靠发展,发展先行是交通。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交通扶贫可以使贫困地区尽快告别“出行难”的问题,“三下乡”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团队“交通拓宽致富路——探访中西部省市‘交通+’扶贫新模式”实践团,先后探访东中西部6省10市,累计调研21家单位,借鉴东部地区交通发展的先进模式与经验,探索总结出中西部地区“交通+”扶贫5大模式。将学科知识理论与行业实践认知相结合,因地制宜探索“交通+”扶贫新模式,以实际行动参与交通强国建设和脱贫攻坚战。

图说:在西藏拉萨、宁夏银川、云南普洱、四川乐山、贵州黔南等扶贫最前线,都有交大学子的身影图说:在西藏拉萨、宁夏银川、云南普洱、四川乐山、贵州黔南等扶贫最前线,都有交大学子的身影

  夏天,大批交大学子结合专业所学,在西部、在农村、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作贡献、练本领,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地,投身强国伟业。在西藏拉萨、宁夏银川、云南普洱、四川乐山、贵州黔南等扶贫最前线,都有交大学子的身影。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上海交大各实践团深入广阔的西部地区,从科技、人文开发和制度优化等角度,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农科学子结合园艺学专业,针对交大对口支援的云南省镇沅县水果产业开展实践调研。团队采集并梳理40余份特色野生果树资源,建立一套全新、科学、合理的《葡萄一年多季栽培管理手册》、《葡萄病虫害防治办法》以及《柑橘栽培管理手册》;通过葡萄栽种技术革新及柑橘品种升级,助力当地产生直接经济价值3.25亿元。实践团同时在当地建立市级专家工作站并形成上海交大-云南普洱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与镇沅县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农科学子为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持续助力。

  法律学子深入民族地区,从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出发,以马边彝族自治县脱贫攻坚中的财政绩效为中心,关注财政转移支付带来的“输血”“造血”功能,在马边当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团队整理马边脱贫攻坚的历程与成果,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脱贫攻坚中的系列问题总结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收”“支”“管”三方面,相关建议方案已报送至四川省财政厅、马边县委、县政府和财政局等部门。

  设计学子关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深入调研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非遗资源丰富而分散的贵州黔南与黔东南地区、葫芦产业亟待转型的山东聊城东昌府区,涉及9项国家级非遗、7项省级非遗。团队通过调研、梳理、分析、研究与设计再造,发挥设计扶贫的力量,提高非遗产品价值,扩大市场,拉动就业,激活产业,促进乡村经济更高质量地发展,传播传承优秀中国乡村精神文明。

  就业实习实践团和行业实践团结合科研工作、专业前沿和特长,带着任务、带着本领,去西部、去基层施展才华,历练自我,为决胜脱贫攻坚汇聚交大青年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对重点单位的深度走访,全方位解行业企业,不断加强就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祖国的方方面面,零距离了解行业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环境,更多的学生立志投身行业报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上海交通大学自2009年以来,将实践课作为通识必修课列入本科生教学大纲,2018年起推进实践课程改革,将实践课《新时代社会认知实践》建设成为一门2学分,36学时的思政必修课。同时引入多方师资力量,共同上好思政必修课,提升理论课程对学生实践教育的指导引领,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让这门思政课不再枯燥。2020年课程受到疫情影响,均采用Zoom线上授课,师生共同探索云端互动新模式。

  课程育人、实践育人,两个维度有机融合,上海交大学子参与社会调研、田野调查、实操实训、教育实习、采风创作等,不仅加强专业教育中劳动技能训练,更是通过这些走出校园的实践经历,与国情相系与时代同行,用奋斗精神铸就青春底色。

  通讯员 赵鹏飞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我要爆料

  联系电话:021-22899999

  新民网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疫情脱贫扶贫

热门推荐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