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官宣”后 美媒如梦初醒……

中国“官宣”后 美媒如梦初醒……
2021年09月26日 21:26 参考消息

  原标题:中国“官宣”后,美媒如梦初醒…… | 锐参考

  “这是绝妙之举。”

  获悉中国已向新西兰正式提交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后,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感叹道。

  弗里德曼指出,在制定今天的国际贸易和外交体系规则方面,中国已经成为美国主导地位的最大挑战者。

  更让他感到哭笑不得的是,当初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参与CPTPP的前身《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就是为了抗衡中国在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实力,而美国却在特朗普上台后退出了TPP。

  如果只是美国“退群”,美国内或许还不会太重视,但如今看到中国想要加入美国退出的“群聊”,美媒却有些绷不住了。

  今天(9月26日),美国《国会山》日报网站刊文称,中国决定申请加入CPTPP,给美国带来了一整套“巨大的经济和外交挑战”,因为中国加入CPTPP将对美国的经济治理造成严重打击,并进一步加强中国在印太地区的领导地位。

  文章忧心忡忡地表示,美国如今面临的是一个翻转的剧本,随着中国准备加入,美国只能“靠边站”,仍不确定如何在印太地区贸易中发挥领导作用。

  拜登今年1月就已正式上任,既然现在如此担忧,那在此之前的大半年时间里,难道美方就没考虑过“重返”CPTPP?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拜登宣誓就职前就已被提了出来,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今年1月援引分析师的话报道称,贸易自由化时代已经结束,即将走马上任的拜登将难以重新加入CPTPP,而且这也不应是其优先要务。

▲资料图片:当地时间2019年5月16日,智利圣地亚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会议后,与会各国代表合影。(人民视觉)▲资料图片:当地时间2019年5月16日,智利圣地亚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会议后,与会各国代表合影。(人民视觉)

  然而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贸易自由化时代还远远没有结束。

  中方申请加入CPTPP,并不是突然之举,在去年11月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方就已表态“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这也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在国际场合针对这一协定作出如此明确的表述。

  今年1月,德国《明镜》周刊提到中方准备加入CPTPP时表示,此举符合旨在增强中国影响力,扩大其货币的活动范围并使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扎根更深的战略。

  今年2月,中国宣布与一些成员国举行了非正式会谈,但没公布详情。

  此后,中方官员和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国的官员就CPTPP细节举行了技术会谈。在今年5月的报道中,美国彭博社指出,许多CPTPP国家非常依赖对华贸易。如果中国真的加入,它将成为该伙伴关系中最大的经济体,并进一步巩固其在该地区贸易和投资上的中心地位。

  按照彭博社说法,许多CPTPP成员国是美国的盟友或友邦,仍然希望美国最终能重返该协定。它们可能会决定推迟就中国问题作出决定,看看美国是否会再次改变路线。

  但美国在重返CPTPP问题上依然“稳坐钓鱼台”。美国之所以不急,或许也是考虑到中方加入CPTPP的难度,毕竟它需要得到CPTPP所有成员国的同意,但中方正式提出加入申请后,美媒却如梦初醒般地发现,这事似乎也没有起初想象的那么难。

  《国会山》日报指出,一方面,中国是CPTPP11个成员国中9个成员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且中国要达到CPTPP标准可能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么困难。另一方面,为了让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加入CPTPP,协定在一些方面赋予它们灵活性,以便发展中国家推进改革,这给中国提供了先例。

  而相比于上述两点,更让《国会山》日报担忧的是,如果中国成功加入CPTPP,或将排除美国重返协定的可能性,因为美国将为加入CPTPP而不得不与中国谈判。

  “这是一个太难以承受的讽刺。”文章感叹道。

  但中国只是在不断推进自身改革,积极倡导贸易自由,这真的会妨碍美国吗?其实问题根源还是出在美国国内,《日本经济新闻》指出,作为拜登支持基础的工会反对CPTPP。否定意见在在野党共和党内也根深蒂固,如果推进重返进程,必将面临逆风。即将迎来执政党民主党可能面临苦战的2022年秋季的中期选举,拜登缺乏冒险采取行动的政治空间。

  这,才真的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讽刺。

   

责任编辑:刘光博

CPTPP美国中国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