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9月是蜱虫活跃期。蜱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已知可以传播83种病毒、15种细菌、17种螺旋体、32种原虫以及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是一种以蜱为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死率超过10%,俗称蜱虫病。蜱虫喜欢栖息在树林、草地、灌木丛中等,五一假期出门踏青,回家后发现身上有“小黑点”,警惕是否被蜱虫叮上了。
“蜱虫是一种寄生性吸血性昆虫,嗅觉敏感,在几米之外便可以感知人或者动物的味道,一旦接触到宿主一般会选择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将头埋进人体皮肤内进行吸血。”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杨碧莲介绍,被蜱虫叮咬后人会在24-48小时出现不同的炎症反应,甚至某些蜱虫还会注入麻痹神经的毒素,使人中枢神经受侵害。被蜱虫咬伤后,局部皮肤会出现丘疹、水疱以及发热、全身无力,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精神不振、厌食等症状。“蜱虫最喜欢寄宿在儿童身上,如不及时为孩子去除蜱虫,严重时可能会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
一旦在皮肤表面明显看到如痣一般的“小黑点”,触摸可能还会动,有疼痛感,基本确认为被蜱虫咬伤。杨碧莲提醒,被叮咬后千万不要用手强拔虫体,这样容易导致蜱虫倒钩留在皮肤内。建议将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或者在其头部涂抹厚厚的凡士林,使虫子窒息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虫。取出虫子后,需要对伤口进行消毒,必要时应前往医院处理。
蜱虫喜欢栖息在树林、草地、灌木丛中,去这些地方时最好穿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部位,扎紧裤腿袖口领口,涂抹一些避趋剂。建议穿着浅色衣物,一旦有蜱虫落到衣物上更容易被发现。带宠物外出,回家后应检查宠物身上是否有蜱虫。洗澡时要特别注意头皮、耳后、颈部、腋窝、腘部、手腕、腹股沟等有皮肤褶皱的地方。研究发现,蜱虫携带的有害微生物大多是叮咬超过24小时后传播的,及时去除身上的蜱虫,极大降低感染蜱传病的机会。另外,在被蜱虫叮咬后的1个月内,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曾被蜱虫咬过。
天气越来越暖和,各种虫子也开始活跃起来。外出游玩回来,身体暴露部位出现分散或者成群分布的小红疙瘩,甚至局部水肿,水疱,感觉剧烈瘙痒,或者烧灼感、疼痛,这就是平常所说的虫咬皮炎。杨碧莲表示,虫咬皮炎是由于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粉毛后引起的皮肤水肿发炎现象,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小孩皮肤娇嫩,水分足,接触虫子毒素部位若是在组织疏松地方,如眼睑、唇部、生殖器等,炎性渗出显著,或发生高度肿胀,需要特别关注。针对虫咬皮炎,及时给予清热凉血,解毒燥湿的中药外敷,如苦参、黄柏、马齿苋、生地榆、枯矾、金银花、薄荷等,煎汤冷敷局部,再联合炉甘石洗剂,重楼解毒酊等外抹,口服开瑞坦或者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一般能尽快得到控制。面积大,瘙痒、肿胀、水疱严重的,需要及时就诊。
新京报记者 刘旭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