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9月11日,万得中成药(中信)概念指数在9月10日下跌2.09%后,再度下跌1.06%,收于7979.34点,已接近今年最低历史指数(7845.74点)。消息面上,9月9日,安徽省黄山市医保局正在征求《安徽省2024年度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文件(征求意见稿)》意见,因纳入多款OTC中成药及独家品种,引发行业关注。
多款OTC药或被纳入集采
上述意见稿显示,此次被纳入集采的中成药涉及18个产品组的35个品种,目录一中除了有中成药集采的常见品种外,还包括感冒灵胶囊、感冒灵颗粒、感冒清热颗粒等OTC品种;目录二则包含了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脑心安胶囊五个独家品种。此次周期为2年。根据此次集采规则,价格指标总分55分,由企业报价分30分和降幅分25分组成;技术指标总分45分,由“医疗机构和患者认可度”15分和“其他技术指标”30分组成。
新京报记者查询国家药监局数据库,此次纳入安徽集采名单的OTC药品中,感冒清热颗粒最多,有多达155条批文。其次为强力枇杷露,有121条批文。感冒灵胶囊、感冒灵颗粒、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分别有24个、30个、4个批文。从各上市企业发布的公告及米内网等数据来看,华润三九的感冒灵颗粒、感冒清热颗粒市占率均排名第一。葵花药业的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的市场份额也持续领先。强力枇杷露则是康隆药业的市场份额最大。
或是受上述消息影响,9月9日,万得中成药(中信)概念板块指数微跌0.45%,9月10日大幅下跌2.06%,9月11日板块指数下跌趋势未能刹车,截至收盘再次下跌1.06%。9月11日,中成药概念板块的67只股票中有53只下跌,其中,羚锐制药领跌,跌幅超7.46%,华润三九、振东制药的股价也分别下跌5.46%、4.49%。前一日,华润三九、香雪制药、江中药业、葵花药业等公司股价也出现了大幅下跌。针对安徽此次集采,葵花药业回应投资者表示,目前看影响应该不是很大,公司后续是否参加视情况而定。华润三九则表示,目前是征求意见稿,公司会持续关注相关政策。
“集采可能导致药品价格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引发投资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担忧。加上政策的具体实施效果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可能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感到不确定,从而选择卖出股票。”针对近两日中成药概念股指数持续下跌,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分析指出,政策的发布可能引发市场对企业未来业绩的担忧,导致投资者情绪波动,从而影响股价。当OTC药被纳入集采,中标企业产品价格下降后,患者和医疗机构可能会对药品价格更加敏感,从而进行价格比较。在这种情况下,其他药企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或许会主动调整价格,以适应市场变化。“集采使得更多企业参与竞争,市场份额可能重新分配,药企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邓勇说道。
业内分析:集采及“四同”新规均将影响OTC药价
此前曾有说法认为,OTC药品是集采“安全区”。随着集采不断深入,处方药的市场经营难度加大,不少处方药通过转OTC药的方式,调整侧重的销售渠道,以期获得更大的销售份额。广东省医药零售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23款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其中中成药占比超80%。近3年累计“处转非”的品种已高达近百个。
“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后,这些药品将面临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挑战,需要进行全面的市场分析和战略规划。”邓勇表示,从销售渠道而言,转为非处方药后,这些药品的销售渠道将更加广泛,包括药店、超市、网店等,将有助于提高药品销售量和市场份额。
而此次安徽即将开展的集采,纳入多款OTC药,意味着OTC药不再是集采“安全区”。“非处方药被纳入集采,通过以量换价,可以促使药企降低药品价格。即使目前一些OTC药价格相对较低,但通过集采的规模效应和竞争机制,仍有可能进一步降价,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规范性,避免不合理的价格波动和市场乱象。”邓勇指出,虽然集采可能带来药品销量的增加,但由于价格下降,药企的利润空间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一些小型药企如果无法承受利润降低的压力,就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而大型药企可能凭借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在集采中占据更有利地位。OTC药纳入集采后,同品种药品竞争将更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胜出、获得更多市场份额,药企需要在药品质量、价格、疗效等方面提升竞争力,可能会加大研发投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药品质量。
此外,今年1月5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四同药品”新规,要求在3月底前基本消除“四同药品”(即通用名、厂牌、剂型、规格均相同的药品)省际间的不公平高价、歧视性高价。尽管“四同”新政主要针对的是常规挂网药品、集采药品等,但邓勇认为,如果OTC药品与挂网药品或集采药品存在通用名、厂牌、剂型、规格均相同的情况,那么在价格联动机制下,OTC药品的定价可能会受到影响。另外,即使OTC药品本身不在“四同”新政的直接监管范围内,市场竞争也可能间接影响其定价。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