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期待民间组织力量在抗击雪灾中发育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4日08:13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舒圣祥

  50年不遇的大雪降落在最为繁忙的春运季节,让2008年的新闻纸铺满了一层厚厚的白色,让人们对柔软而祥瑞的雪花突然刮目相看,让世界见识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隆重地位,也让国人的过年记忆里多了冰冷而坚硬的一笔。半个多月飘雪的日子以来,许多感人的瞬间通过各种方式在民众之间传递着感激和温暖,然而谁都知道,也必然有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不幸和痛苦正在被很多人默默地承受着,因此温总理说“最让我感动的是人民”。

  毋庸置疑,罕见的大雪灾是对政府危机应对能力和组织救援能力的一次严重考验。几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分赴各灾区慰问,国务院成立多个工作组实地指导工作,各级政府不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抗冰救灾,各系统各部门动员一切力量严阵以对,基层工作人员认真负责以至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这样一幅传统的中国式救灾图景在这次雪灾中得到了完整的呈现。应该承认,政府的抗灾救灾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政府没有被雪灾打倒,也没有让人民失望。

  但是,这样的救灾方式依然是有遗憾的。比如,因为政府救灾力量和救灾视野的有限性,让救灾工作显得相对粗线条,很多挣扎在灾难中的人得不到及时有效救助;再比如,由于惯常官僚作风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很多基层地方政府落实救灾工作要么迟钝不力,要么简单粗暴,要么徒具空文。

  从根本上说,我们传统的救灾抗灾方式仍处在“强政府—弱社会”模式之下,只有自上而下的政府纵线,而缺乏自左向右的民间横线,因而不能形成一张有效的救灾之网,不仅救助的有效面积有限,也因为缺少必要的牵制力量而使得救灾“质量”良莠不齐。换言之,民间组织力量在抗灾救灾中的极度缺乏,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和不足。

  事实上,在社会服务特别是救助弱势群体以及在灾难中的社会救助方面,民间组织具有政府组织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一方面,民间组织不必像政府那样面面俱到,而完全可以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因而更有可能把具体细致的工作做到位。而在民间组织发达的国家,被遗漏的角落总是会被及时发现,从而涵盖到所有需要被帮助的人。另一方面,民间组织既没有政绩的考虑,也没有利润的要求,更能得到民众信任,更有利于聚集全社会的救助力量。

  犹记得2006年7月下旬,台风“碧丽斯”肆虐粤北后,一场民间捐赠的热潮在珠三角兴起。直接把物资发送到灾民手中,成为那次救助热潮的最大特点。民间慈善组织“天生的透明和高效”,在那个夏天的捐赠热潮中得到了应验。在这次雪灾中,贵阳商人颜昌峰动员亲戚和员工将自己的两辆豪华奔驰轿车、一辆现代商务车及一辆越野车用于24小时免费接送市民,同时用家里的一辆面包车给停水居民义务送水,并在车玻璃上贴上了醒目的字牌“需要帮助请招手”,让人依稀看到了一个“义务送人”民间慈善组织的雏形。

  中国民间向来不乏善心人士,更不缺慈善力量,紧缺的是一个让善心和善款得以有效实现善意的制度安排。政府对雪灾的反思,不应该只是建立灾难应急预案之类,也应该意识到民间组织力量的重要性,从法律层面和政策层面上给予民间组织更大的发育空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