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卢荻秋:全民化孔子并不可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4日09:52  深圳商报

  作者:卢荻秋

  近日,国内某知名网站推出“全民孔子计划”,任何人可以用文字、照片、视频和flash的方式DIY自己心目中的孔子。活动组织方称,目的是号召全世界的“散户”,用实际行动告诉“金融大鳄”和“庄家们”,孔子属于每个人,孔子资源是不能被垄断的。而孔子标准像发起人、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则愤慨地说:“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恶搞孔子,就是恶搞中国文化。”

  持续多年的国学热里,真正具有广泛社会基础且长盛不衰的是“孔子热”。这首先是因为孔子及其儒学思想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深深地渗进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其次是中国的文化根脉经历了“文革”的割裂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渗透,呈现出对西方文化“生吞活剥”、“消化不良”和对传统文化“数典忘宗”、“隔膜生疏”的尴尬局面。“孔子热”的持续增温代表了一种重续文化根脉、从传统中寻找面向未来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内在冲动。

  如果我们承认孔子及其儒学思想可以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进步提供新的动力源和视角的话,我们就应该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孔子及其儒学思想不能仅仅是社会精英和达人贤士用来进行学术研究的资源,而应该成为贴近大众、影响大众、熏陶大众的文化滋养。只有成为大众心目中的孔子,而不仅仅是学者专家们的孔子,孔子及其儒学思想才能真正成为中国文化转型中的一个切切实实的文化因子。由此,笔者坚持反对将孔子及其儒学思想进行“标准化”解读和“垄断性”经营。

  当然,在孔子全民化过程中,由于人的知识素养、兴趣爱好乃至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出现“人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孔子”的现象,甚至会产生少数人恶搞孔子、曲解孔子、亵渎孔子等极端行为。事实上,推出“孔子全民计划”的网站中已经出现了《孔子秘密档案》这样的作品,从“孔子感染忧郁症”、“孔子被逼婚”、“孔子遭围攻”这样的标题就可以看出,作者采用的是一种调侃、猎奇、戏说的方式来解读孔子。

  那么,这样的“恶搞”是不是罪大恶极呢?我看远没有那么严重。一般来说,越是神圣化的东西拥有的虚假光环就越多,也越被供在高不可攀的祭坛上不容人置喙。2500多年后的孔子,早就不是2500多年前的孔子了。对于“庄家们”来说,孔子是神圣的,不可亵渎的;而“散户”却无畏得多,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撩胡须、拍面颊、抖衣袖,“肆无忌惮”地打量孔子、揣度孔子。尽管有“无礼”之嫌,却有可能在“全民化”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剥除了“学术化”圣人身上的油彩,将孔子“还原”。

  “孔子是神圣的,儒学思想也是不容亵渎的。”这是其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之所以能占据统治地位的根本原因。但是,中国现代文化所需要接续的是一种传统的根脉,是适合现代化发展的传统精华,而绝不是要将孔子及其儒学思想重新供上祭坛顶礼膜拜。因此,我想,让孔子走进大众,让大众靠近孔子,或许正是“国学热”的题中应有之义。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