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樊夫
“豪华副职”这个词正在流行。河南省新乡市有11个副市长、16个副秘书长、6个调研员,国家级贫困县湖南省平江县有10个副县长、4个县长助理———有网民正在进行类似于“人肉搜索”的“副职搜索”,谁能拿到“最豪华副职”的名分,大约也是可以期待的。
对网民们的发现,相关地方政府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直接把网页删除的,也有视若无睹、默不做声的,也有站出来辩解“我这样设置副职是有原因”的。
把网页删除倒是痛快,但是不是意味着承认自己有错?而不为之所动的,大约是认为“我没错”,舆论所说不值得辩驳。像新乡市那样站出来辩解的,算是一种“正面回应”,态度或可肯定,可惜辩解的理由太没说服力———一个地级市设11个副市长、16个副秘书长,无论如何,都超出了民众的承受底线。
也许地级市政府的业务真的很多,所以在有关规定中对地方政府副职的设置用了“若干”这样的限定。但一个地级市的工作再忙、头绪再多,总不会比国务院忙吧?打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网站,“副秘书长”的设置仅仅4个人。难道一个地级市的工作量是国务院的四五倍?显然说不通。
已经有人建议国家对地方政府的副职数量进行上限的约束,这个建议值得重视。
值得回味的是这件事情的发起过程。地方政府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领导人员的组成,当然属于法定的信息公开的内容,而眼下的“信息公开”,在许多地方政府眼里,更多的是一种“告知”的含义,而不是出于“请民众监督”的目的。如果是为了让民众监督,一二十个副职的信息在公开时可能就会掂量掂量。
“告知”的目的却引来“监督”的效应,这大约是相关地方政府所没有想到的。但是,这恰恰是监督的本质所在。
政府把某个单项的公共决策公之于众(比如官员任命前的公示),主动引导民众对其发表意见和建议,这或可称为“定向监督”。这样的监督,因为政府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得很细致,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意外和风险。这也是我们目前常见的监督形式。
但社会实践中,常常见到的是“非定向监督”,就是本来某个信息的公开,不是为了让民众监督或者是为了某个方向的监督,但结果却“剑走偏锋”,民众从中发现了别的东西。今年初,有媒体在一个讨论薪酬问题的版面上用了一张新闻图片,网友却惊讶地发现该公务员的工资条显示其当月收入5935元,个人所得税却显示为零,从而引发了一场“公务员工资涉嫌公款代扣个税”的讨论。这次“豪华副职”现象也属于此类。
从政府信息公开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接受监督的义务也同时开始。没有不被监督的信息公开。而且,只要信息公开,民众也一定知道怎么样去监督。网络技术无处不在,数不清的网民的眼睛盯着公开的信息,总有人会从中发现不同的东西。这种大众无目的的监督,其实是要求政府的每一个公共决策都能经得起监督的考验,每一个公共决策都有足够说服民众的理由。
而面对这样无处不在的监督,承受力弱的地方会干脆关上公开的大门。有个新闻,说的是兰州市政府公众信息网上,58个政府部门网站有70%无法打开,或者没有链接,众多职能部门网站形同虚设。同样,被发现“豪华副职”的地方政府网站的网页也打不开了。经不起舆论质疑就把信息公开的平台一关了之,这或许是拒绝监督的最“便捷”的手段。但这实际上是和中央强调的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相悖的。可惜,无论是紧急关闭网页,还是有关网站根本就无法打开,都没有见到有相关的问责信息。公开和监督,有时候就这样令人遗憾地分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