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沈若愚
金融危机带来的消费不振,使得既急于完成年度指标又不甘落在竞争者身后的各大商场纷纷提前了年终特卖的时间,加大了年终特卖的折扣力度。而一向高傲的诸多时尚奢侈品牌也放下身段,加入其中。消费者也很给面子,据早报报道,日前的Burberry特卖会上,近千人特别请假排队领号,许多人甚至在寒风中排队几小时。
何谓时尚奢侈品?在欧洲普遍接受的标准认为奢侈品品牌分为三类:一是传统的,17到19世纪建立的欧洲奢侈品牌,例如爱马仕Hermes;二是现代的,20世纪早期在欧洲的设计师建立的奢侈品牌,例如香奈尔Chanel;三是当代的,20世纪80年代左右在欧洲、美国、日本的设计师建立的奢侈品牌,例如Versace和Ralph Lauren等。
世界上最大的某时尚奢侈品集团的“使命声明”说得更玄乎:“本集团的使命是代表全世界最高质量的西方Art de Vivre(生活的艺术)。我们必须继续同时保持高雅和创新。我们的产品以其所包含的混合着传统和创新的文化价值,点燃梦想和幻想。”
有人更是认为,对奢侈品的渴望亘古不变。人们永远寻求物质的证据,来向他人和自己证明自己的成功。这个愿望在今天依旧保持强烈,并且有越来越多的途径让消费者在该方面得到满足。时尚奢侈品提供的就是这样的途径。另外,时尚产品还可以展现使用者的品位和身份。
在上海等中国大城市,有一些年轻的白领女性,不惜为了买一条Versace的裙子,花上半年的薪水;在日本,一些年轻的小女孩,消费不起多个皮包,就每人买一个,几个小姑娘组成小组,分享共同的资源,谁有需要谁就使用新的皮包,保证在不同的场合,都有不同的服饰和配件出现。这一做法,正是源于时尚奢侈品能带给她们的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但省吃俭用的年轻女白领和小女孩自身并没有太大的消费能力,她们最大的“血拼”机会就是上述特卖会。在这个奢侈品已经大规模制造的时代,仅仅依靠她们的消费能力是不够的。
奢侈品为什么会大规模制造?因为生产的规模效应可以降低成本、节约交易费用、扩展品牌使用范围及影响力等等,对于时尚奢侈品行业来说,奢侈品形象的建立和保持,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生产的规模效应可以在诸多方面为奢侈品行业带来收益。在产品形象的维护方面,时尚奢侈品行业沟通、市场、公共关系、广告等费用都很高,同时还需要同顾客进行更直接的交流来发展品牌印象;在分销渠道方面,时尚奢侈品需要建立零售渠道或与他人合作销售,这些都需要较大费用的投入。同时,奢侈品行业在零售行业内的竞争,导致开店费用居高不下;在顾客对奢侈品特有的创新的要求方面,奢侈品牌需要不断投入推出新产品,不断重新装修门店。
奢侈品品牌平时瞄准的是成功人士。所谓成功人士,不是自己是老板就是有一份高薪工作的金领和高级白领,而金融及其相关行业在这些年就是消费主力。一方面在圈子里必须装备:一套纪梵希的西服,一支万宝龙的笔,一块劳力士的手表,否则太寒酸,“对客户不尊重”;另一方面,每天十七八个小时的卖力工作挣了这么些钱总要花出去一些啊,奢侈品的消费是大家公认比较符合身份的途径之一。打扮自己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打扮另一半。有心的朋友可以发现,在机场的免税店里的化妆品柜台,有许多免税店特供产品(包括彩妆套装,护肤品套装,迷你香水套装),这些就是为有钱的“空中飞人”的“另一半”准备的。
只是少数人无节制的欲望,使得金融泡沫破灭。曾经有论者指出,如果“五大投行”的职员们不是这么追求奢侈品,“五大投行”决不会全部倒台,我们也不必经受金融危机的折磨。当然,这不是奢侈品本身的错。奇妙的是,金融危机让许多本来囊中羞涩的普通“时尚奢侈品爱好者”有了“一亲芳泽”的机会,好像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只是这更像是奢侈品在这个非常时期的迷失,而我们中的许多人不也同样在迷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