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0年1月7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共同举办的“中国经济2010”论坛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举行。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同意,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发表这次论坛上的演讲内容。稿件未经演讲者本人审核。
作者:林毅夫
在过去30年间,中国不仅保持着GDP年均9.8%的高速增长,同时也保持着社会的稳定,这与许多转型国家相比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政府在改革后所采取的发展战略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而这种发展战略能够得以实施的关键在于中国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
在改革之前,中国采取的是支持重工业发展的发展战略,这种资本密集型行业违背了中国的比较优势,因此,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在市场中缺乏竞争优势,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扭曲的机制来保护重工业产业。直到改革伊始,大部分改革的建议都是立即取消这些扭曲,但是如果这些扭曲得到纠正,那么重工业企业就会由于缺乏竞争力而倒闭,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渐进的改革方法被逐渐采纳,中国开始逐步的放开市场,取消限制,允许私有部门进入经济,由于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私有部门主要进入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部门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和所获得的成功也为其他部门的改革创造了条件。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取得动态经济增长,同时又保持着社会稳定的主要原因所在。
当然,这种改革也是有成本的——内部和外部的失衡是改革的负面结果,也是中国当前承担的成本,其中内部失衡表现在收入差距的扩大,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储蓄和消费之间的失衡;外部失衡表现在外贸盈余的增加。外部失衡是由内部失衡所造成的,而内部失衡的关键因素是收入差距的扩大,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8,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收入不平等已成为影响社会的长久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相对于高收入者而言,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很高,储蓄倾向很低,因此,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会提高中国的消费倾向,这也会减少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失衡。但是目前的收入分配形式导致了中国总体消费倾向很低,而总体储蓄倾向很高,如果一个国家的储蓄增加,那么投资必然会增加,也正是因为国内总体消费倾向很低,导致了中国必须依靠全球市场来分配其产品,这就使得贸易盈余不断增加。
既然内部失衡是失衡问题的关键,那么什么是导致内部失衡的主要原因呢?一些部门改革的落后是其症结所在。首先,中国的金融部门改革落后于经济改革,中国的金融部门由四大国有银行占主导,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大银行倾向于给大企业贷款,小银行倾向于给小企业贷款,因此在中国,大企业容易得到金融支持,中小企业难以从大银行中得到足够的信贷,这对中国的收入分配造成了两点影响:第一,由于中小企业更多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受到损害,从而减少了就业的机会,在中国,工资是中低收入人群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工资降低,收入自然就会减少;第二,低收入水平的群体更加难以从大银行获得资本服务。
此外,自然资源部门改革也落后于经济改革。改革前,中国为了支持重工业的发展,会扭曲投入品的价格,自然资源作为生产投入品之一,其价格也受到了严重的扭曲,更为关键的是,至今,除了在1979年后,私有部门逐渐地被允许进入自然资源部门之外,大部分的扭曲并没有得到纠正,由于自然资源的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有很大的差距,而能够利用自然资源的群体就会从中受益,中国收入差距因此又会被扩大,这种收入的不平衡导致了消费和储蓄的不平衡,进而又影响到了外部的不平衡。
中国面临的这些挑战使我们认识到为了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纠正金融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的扭曲是很重要的,这些扭曲的纠正会使中国的发展更加符合其比较优势,同时也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收入的不平等和储蓄消费的不平衡,同时也有助于减少中国的外部失衡,如果中国能够做到这一点,中国就有希望在继续保持健康稳定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能够对解决全球失衡问题做出重要的贡献。
(作者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及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