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清波
他们家境贫寒,却乐善好施,利用课余时间捡废品、卖报纸,几年间捐资近两万元,扶危济困、助人为乐;他们经常在父亲精神病发作时遭受暴打,却至诚至孝,每周末去福利院、精神病院等地献爱心,3年行程6000公里;他们家事沉重、学业繁忙,却心系同龄人的快乐成长,在家自办公益性学生沙龙,3年累计接待青少年300余人。王昱人、王昱权这对“90后”小姐弟的爱心传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国青年报》1月18日)
这对“90后”小姐弟的爱心传奇,带给我们对“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句名言的全新理解。
诚然,在物质上,姐弟俩是并不富裕的。不过,他们的“贫富论”却让人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富裕:“我们被人关心,心中充满希望,富有求知欲、进取心、责任感,又因为做了一些好事而受人认可、人缘好,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感觉自己比较富有。”姐弟俩选择了做精神上的“富翁”,而且,相对于当前社会上有些在精神道德层面有所欠缺、甚至陷入“赤贫”的人来说,他们在精神上确实“先富”起来了。
“让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当前我们社会的发展路线蓝图。人们对这句话中“富裕”的理解,往往指向经济状况的改善等物质层面。实际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真正的“富裕”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富裕,也应该包括精神层面的富裕。所以,有些人在物质方面虽然没有“先富”起来,但如果在精神道德层面首先达到一个高度,让自己“富有”起来,那么,这也是一种“先富”。对于这样的“先富”,同样应该赢得全社会的尊敬,同样应该让他们起到“先富带动后富”的作用,最终使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素养得到极大提高。
应该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社会上已经有很多物质上“先富”起来的人,像这对“90后”小姐弟一样精神上“先富”起来的人也并不少。但社会上还客观存在着一种“富裕的断裂”现象,即物质上富有的人精神上未必富有,精神上富有的人物质上并不富有。这往往导致人们对“先富”理解上的片面,比如,“为富不仁”让人对有些物质上先富起来的人产生抵触情绪,乃至使“仇富”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之一;而“为仁不富”又使有些人对做精神的“先富”者望而却步,市场经济下道德的底线坚守有时显得更加困难。这样一种恶性的循环,不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
事实上,无论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物质文明的富有和精神文明的富有都是不可或缺的,两者应该相辅相成、同步发展而不能“断裂”、“割裂”,这样才是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才会有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让部分人先富起来”有新的全面理解,那就是“先富”既要有物质上的“先富”也要有精神上的“先富”,“共同富裕”也是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
从这个角度来说,王昱人、王昱权这对“90后”小姐弟的先进事迹令人肃然起敬,但他们表示“我们吃得饱,穿得暖,论物质生活,这就够了。”这种对物质财富的排斥则大可不必,他们大可以在保持精神“先富”的同时,名正言顺地去追求更多物质富裕,改善自己和亲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就社会而言,更不可因为他们在精神上的“先富”,就对他们进行“道德绑架”,要求他们“安贫乐道”。恰恰相反,我们更应该积极考虑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有效改善那些热心助学、扶危济困等公益事务等精神“先富”者的物质条件。比如说让物质“先富”者积极奉献更多爱心,让政府部门节约更多经费用于民生急需,从而努力让好人得到更多好报,进一步彰显社会的良善风俗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