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位大学老师放着科长不做,参加公务员招考,当上了一名城管队员。以前管老师和学生,如今的他却每天和同事在街头巡查,和占道经营的摊贩打交道。
光从表面看,这件事令人匪夷所思。按照当下热门职业排序,公务员固然炙手可热,可大学老师显然也不赖。而这位老师放着闲缺(还可能是肥缺)不干,却去追逐一个苦差使,随时还可能挨骂挨打。这是何苦来哉?
可俗话说,人各有志,说不定人家就觉得当城管很光荣。果真如此,谁也不能勉强不是?而且文化人进到城管队伍里,估计有利于建功立业,仕途升迁。一个大学老师在高校里很容易湮没无闻,放到城管队伍里却是凤毛麟角。从这个角度看,这位老师的选择反而显得高人一筹,不无险中求胜的意味。
不过,这件事的意义恐怕仅此而已。大学老师当城管,顶多个人会被重视(或重用),还要往大里谈什么象征和作用,那就不免有些玄虚了。据报道,这位老师在日常执法中往往采取柔性手段,能够耐心地说服群众。他自己也充满自信:“将来,城管一定不会再被别人这样评价。”不能不说,这更多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从其职能设计来看,城管和摊贩之间的关系短期内很难从一对冤家变成亲家。基于城市管理需要,城管不得不查处或驱逐那些占道经营摊贩,而摊贩大多为生活所迫,根本无力承担各种登记、管理费用,故而绝无“改过自新”的可能。而城管大多也就会以一副凶神恶煞模样出现在街头。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城管几乎成了暴力执法的代名词,这个群体仍然我行我素,总体执法状况一直没有多大起色。
说到底,这是由当前城市管理思维及其赋予城管的功能定位所决定的。招来几个高学历、高素质城管队员,并不能改变城管执法的实质,更无法一举驱散城管执法的“暴力因子”。据报道,就在近日,北京通州的城管和摆摊女子发生冲突,城管人员被指将一名9岁女童打伤吐血。小女孩看到妈妈被撸住脖子拖倒在地,哭着央求城管人员:“叔叔,求你别掐死我妈妈。”网络上还流传一张照片,画面上是一名小男孩以仇恨的眼光盯着那些推倒他家摊子的城管人员。
由此可见,一个“好人”穿上城管的制服,便可能成为摊贩眼中的“坏人”,一个文化人潜伏到城管队伍里,自然也不太可能激浊扬清。倘若这名老师是冲着这点而去当城管,结果肯定会让他大失所望。
当然,这并不是说高学历人员不该进入城管队伍。但想从根本上扭转城管执法的既有格局,只能寄望于城市管理思维的转换。只有当一个城市不再视小摊贩为敌,城管部门把小摊贩当作服务对象而非管理对象,这个“城管死结”才有望打开。不过,这里头没有这位老师或广大普通城管人员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