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烟令”是一柄双刃剑
五岳散人
在例如房价调控这样的基本问题都没解决的情况下,禁烟令会真的产生大的作用吗?
据说从9月1日起,所有公共场所以及有可能划归到公共场所的地方,都要实行禁烟令。就笔者所看到的表述来说,基本上带个屋顶的地方,只要不是阁下的家里都是不许抽烟的。此决定一出,自然招致很多议论。有意思的是,这个政策能否真正执行是争论的焦点。
当然,这是有原因的。应该说禁烟令这东西也不是起自今天,早就有公共场所禁烟的命令,但执行得如何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除了大一些的城市中比较高档的地方之外,这个禁烟令应该说没有起到多少作用。不但中小型餐厅依然如故,就是很多高档一些的地方也并非是全部禁烟,更多的是专门辟出一块吸烟区供人吞云吐雾。写字楼也不例外,最多是到楼下抽烟,虽然是麻烦了一点,但比之不能抽烟的痛苦来说,总还是好上很多的。
在很多所谓的公共场所不能禁烟,倒也未必是不遵守政府禁令的缘故,更多的还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小饭馆要是煞有介事的弄个禁烟区与吸烟区的差别,这生意恐怕就别做了。而在大型一些的公共场所,也不会舍弃一部分生意而相应禁烟令。毕竟,禁烟令带来的绝对不会是生意兴隆嘛。
这个道理放大起来,其实我们就会发现烟草行业是纳税大户。比如说某著名牌子的香烟成本不过是五元一包,消费者买到手里是七十元一包,利润之丰厚基本犹如贩毒。这其中最大的利益是被政府收取的,变成了高额税收。很多时候并非是禁烟令不能推行,而是出于经济的考虑,各地政府也并不喜欢这个禁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的禁烟令根本就是一阵风刮过,然后还是满地烟头。甚至在广告的禁令上,烟草企业也能够绕开管理,连希望小学的名字都能用烟草公司的名字命名了。这是烟草公司曲线广告的一种,大家也就默认其为合法。
这里的原因很复杂。国外禁烟运动也是行之有年,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烟草企业来说,很多时候也是生存都成了问题,最终把最大的消费群定义在了发展中国家。另外,在国外宣传禁烟的时候,并不是如我们这里三心二意。
就拿税收来说,国外很明显地就把烟草的重税当做一种惩罚性的税收来收取,原因是吸烟造成了公共开支——主要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增加。所以,烟草企业要多缴税来支付这个社会成本。而在我们这里,烟草的税收是创收大户,收税就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并无惩罚的含义。
而这个思维也会产生某种疑问。很简单,这些税款虽然是烟草公司上缴的,但毕竟也是消费者钱包里掏出来的嘛,既然强制性地增加了间接税的支出,也不能说没有自己的权利。限制吸烟也就罢了,如果整个公共场所都不为吸烟者留下一角空间,不但这税算是白交,还在基本权利上受到了歧视。有人说,既然残疾人都有无障碍通道,而且在公共场所成为标准配置,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一个角落?哪怕是小一点也好啊。
有意思的是,这禁烟令很可以与房地产的调控做个比较。都是早就说调控,也不能说没建点儿经济适用房之类的东西,但也都是越调控越出反效果。很难说在基本的问题不解决的情况下,禁烟令是不是会真的产生什么大的作用。就如同现在的房地产,看上还是降价了,但最底层基本的经济架构并无改善,早晚还有回弹的一天。而禁烟令要是执行了,也能在短时间内有所效果,经过一段时间也就没人把它当回事了。
政令不行的结果并非是一项政策的失利,更多的是到了最后就没人真的把这些政令当回事。我们的历史上最常出现的就是这样的状态,而且是一次又一次累积而成的对与政令的轻蔑,到最后总是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而到了那个时候,恐怕没人会想到这可能发端之一就在这小小的禁烟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