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章文:富士康员工本质上就是“上班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4日15:27  南方报网

  富士康“十连跳”是令人心痛不已的悲剧,那些逝去的年轻生命(8死2伤)永不可追回,留给我们这些旁观者沉重的反思。

  已经有大量的相关报道,剖析悲剧背后的个人和社会原因。富士康公司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员工的心理辅导,不但开设电话热线,还开设宣泄室,让员工发泄情绪。

  但在我看来,这些治标的措施,无法治本。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富士康的员工们无法逃离“牢笼式”的生存状态,那么由此导致的个人心理抑郁以及自杀现象就很难避免。

  40万人,挤在3平方公里的厂区内,半军事化的管理,集体宿舍、工厂以及公共食堂的三点一线,就是工人们一日复一日的生活状态。据报道称,“一到下班时间,这里摩肩接踵,比深圳最繁华的中心城区华强北还热闹,走到路上都要侧着身。”

  固然人是社会动物,喜欢群居,但如果无法保留一点自己的空间,私生活完全曝光在公共生活中,长此以往,人的精神状态将出现错乱。

  我们发现,在富士康公司内部,由于不存在私人空间以及底薪较低,员工们倾向于加班。据《南方周末》的报道称,每个员工都会签一份“自愿加班切结书”,随后你的加班时间便不再受法律规定的每月上限36小时的约束。但这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在许多打工仔看来,加班多的厂才是“好厂”,因为“不加班,根本挣不到钱”。对急欲赚钱的打工者们,加班更像是“会呼吸的痛”:如果不加,没有钱的日子让他们“窒息”;如果加班,日夜劳累的工作只会让身体加倍“疼痛”,迅速老去。更多时候他们坚定地选择后者,甚至这种选择的权利,也不是轻易可以获得的。只有老大“信任”,关系好,或是身处关键岗位,才常加得到班。

  更值得指出的是,富士康是“代工厂”,流水线上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劳动,人在这里成为机器的一部分,没有任何创新可言。一年365天,工作单调枯燥且紧张,又很少渠道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再强大的心理也会出现问题。

  何况这些员工大都是80和90后,他们少不经事,很多人从农村来到城市,本身就有一个艰难适应的过程。而相比他们的父辈,这群人对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期许,但在现实中却频频碰壁,心情不好却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

  卧底富士康28天的《南方周末》实习记者刘志毅,很惊异偌大的一个厂区,竟然连一个老乡会都没有。“每个人在厂区里面活动,但每个人都成了彼此的影子,互相连姓名都不会多问。”

  心理学专家认为,一个人在社会理应有很多层的关系,并且成为一张网。但是在富士康,一个人除了生产线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集体关系,仅此单一的社会关系,他们每个人都成了一个孤立的点。永无休止的面对机器后,一旦遇到难以承受的焦虑与压力,最容易自杀。

  在我看来,陆琪新书书名《上班奴》可谓是对富士康员工的形象而准确的称谓。他们待遇不高,工作单调,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也很难看到未来的希望所在。他们的精神和肉体处于一种新型的“被奴役”状态,要摆脱殊非易事:辞职去其他公司,不一定比世界500强的富士康更好,很可能更糟糕;彻底告别城市回到农村,又已经不能适应乡下的生活。

  前路坎坷却无路可退,他们只能选择继续被“奴役”。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合力。政府当在制度层面使员工有对抗强势资本的手段,例如成立工会去和资方协商工资待遇以及改善生活环境;公司则应兼顾利润追求和人本精神,尽量为员工创造一个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员工自身也需要培养“自救”意识,加强心理素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抗挫折抗压力。

  此外,应有各种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援助。例如民间心理咨询机构,就可以介入,通过集体上课以及个别辅导,及时疏通已有障碍的心理,使这些人不至于在无人可倾诉无人可求助的情况下,走向自杀。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胡锦涛倡导“体面劳动”,是令人欣慰的表态。但怎么去解脱形形色色的“上班奴”,还他们以尊严,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充分重视,并采取行动。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