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熊丙奇:真正的“教育强镇”应如何体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6日09:14  新闻晨报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广东东莞石排镇从幼儿园到博士,实施长达25年的免费教育。这一石激起千层浪,被称为“中国最牛教育强镇”。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5月12日来到东莞石排镇,他说,“政府推进免费教育的钱来自税收,用群众的钱帮扶贫困者读书是非常合理的。”

  对于当地考上大学的学生家庭来说,这样的政策无疑是深受欢迎的。报道透露,拥有石排镇户籍的全日制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每年可分别领到4000元、6000元、8000元、10000元的教育补贴。这有助于激励当地学子求取更高的学历。

  但是,实施上述免费教育,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依据《义务教育法》,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是保障义务教育,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当地政府在这一点上,做得如何?

  其二,政府部门对考上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的居民实施补贴,这与把钱用到公款吃喝、政绩工程上相比,当然可谓善举,但这种补贴让我想起几年前的另一条消息,也是东莞某镇,对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实行奖励,奖励的等级是北大、清华50万,另一些一流高校5万。当地政府称此举是重视教育,但是按学生考上学校的级别实施奖励,显然助长了教育锦标主义和功利思想,甚至可能导致学生更严重的学历情结、名校情结。此次石排镇的补贴,也按学历分不同等级,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其三,对考上大学的学生进行补贴固然不错,对于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政府又该怎么帮助他们呢?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对后者进行教育培训补贴?

  其四,“教育强镇”究竟该怎样理解?教育的本质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办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并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可是,现在不少地区,一谈起教育,就会用升学率、名校数量作为基本指标,这貌似“教育强镇”,但其实这样的教育,一点未为“强镇”做贡献,培养出来的人才,全部离开当地去大城市发展。在我国一些地方,甚至陷入当地基础教育质量高,而当地经济却日益贫穷的局面,“繁荣”的教育与“匮乏”的人才形成鲜明的对比。南方周末就曾报道过甘肃会宁重视教育投入,培养了很多名校学生,当地每个家庭靠学生工作挣钱回馈家庭,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种“教育”面临危机,当地也从“教育立县”走向“教育破产”。一些家庭眼见孩子上学之后也难就业、难回馈家庭,而选择让孩子早早辍学。

  对于地方政府重视教育投入,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但其具体投向,必须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首先,应加大对学前教育、9年义务教育、3年高中教育的保障力度,并促进各学校(幼儿园)的均衡发展。其次,应立足本地经济发展,重视对非义务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当地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的投入,这是发展当地经济的重要力量。再次,对当地居民中考上大学者,应该一视同仁,不能按学历高低、学校类别区别对待。同时,建立贫困家庭资助基金,给贫困家庭学生特殊的补贴。而从更理想的资助局面看,当地政府可考虑采取学费代偿和毕业补偿制度,鼓励那些从当地考上大学者,今后回到本地工作,按他们的学费额、生活费用进行等额补贴,同时实施奖励——这,也许才是真正的“教育强镇”。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