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裴钰:人文北京不是吃祖宗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9日09:23  竞报

  今年,北京提出分三阶段变身“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第一阶段,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由此,北京的城市定位调整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所以,对“人文北京”的文化构建,乃是在“世界城市”视野下展开的。

  世界城市(Global city),和特大型城市、大都市(megacity)相对,其人文定位就要更加超脱和开放。城市的文化品牌要“下放”,允许区县一级,乃至大型社区都拥有自己的个性化的文化名片,鼓励他们展开积极的差异化竞争,比如,天桥文化、皇城根文化、胡同文化等等文化要素,交付给相应的区县,成为区县经济发展的文化助力;比如,琉璃厂、798、三里屯等地则要人文概念化,扶持他们深耕自己的文化概念,利用文化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契机,汇聚资本和体制创新,优先培育拥有产业规模和开发前景的文化项目。

  而在北京城市一级的层面上则力求城市态度的超脱开放,文化形态上的多样性,北京文化多面总比一面好,大度总比狭隘好,尽力摆脱简单的脸谱化城市品牌,防止城市人文的口号化。人文的开放,一个是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另一个是对历史传统的“开放”(传承)。比如现在的美国纽约,用乔伊斯的话说,城市整体文化已经转变为“欧亚化的阿非美国佬”(Europasianized Afferyank),多样性的文化在城市空间里碰撞、融合和并存,保持了多样均衡的文化形态。

  城市管理的文化态度并非来自于简单的行政命令,而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层次转型而致,20多年来,西方世界在自我“脱欧”,1988年,“西方文明”这门课程在斯坦福大学被修正,变为“世界文明”,引导学生的文化视野,从一元化的西方文明,扩展为包括非洲、拉丁美洲、西亚和中国在内的多元化的世界文明。所以,人文北京的世界级提升,依然有赖于文化教育进一步的深层次转型。

  人文北京不是吃祖宗饭,而是基于历史的文化坐标,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路径。2050年世界城市的北京,在历史中找到了全球化的未来,又在未来里彰显着中国气派。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