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年中国变得更有见识更加博大

2016年02月19日07:13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什么是中国对外战略方向的主要变化?是中国更强大了,还是中国受到的外部挤压更严重了?是中国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还是我们面临了一个崛起大国通常会遭遇的种种挑战?

  从这些我们都能感受到的变化中分辨谁是最主要的那一个似乎挺难的,中国在风雨兼程,收获成绩和遭遇新问题不仅相互交织,而且它们有时更像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侧面。

  毫无疑问,过去的三年里中国成长了,中国不仅硬实力自我向前迈进了,中国在世界上的相对实力位置也在继续向前移动。尽管中国仍有诸多短板,但中国的综合大国建构更加成型了,在攸关国家生命线的一些关键领域,中国积累了更加雄厚的资源,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明显上升。

  更重要的或许是,中国的内部变革触动了以往通常被认为不可为的领域,中国的外交战略变得积 极、增加了主动性,它们让这个大国有了一些崭新的经历,帮它获得极其宝贵的经验。尤为难得的是,中国的诸多变化保持了稳健的总节奏,在创造这些变化的同 时,我们创造了内外大环境针对这些变化的总体适应性。

  “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以及亚投行的创立,这些突破都不像是中国勉为其难的极限行动。它们带来的体验具有深远价值,形同捅破了一些认识的窗户纸。就像一个人过去只做代数和平面几何,现在开始做微积分了。

  中国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美国人 反应算不上积极。但是在华盛顿操控了中美一些尖锐议题的时候,北京更像是影响、塑造了中美大国游戏的大框架和分寸感。中美的麻烦越来越多,双方冲动的人和 主张也在增多,但两国社会总动员般的接触面就像夏天的沼泽一样不断扩大,这一切使得战略敌对和摊牌只能让一些人想一想过瘾,它实际上越来越难以发生。

  有人认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已经以街头农贸市场的形态开始存在,但它离盖出一幢大楼,挂上正式牌匾还有距离。

  说到中国周边,该怎么看呢?中国同南北两大邻国俄印的关系无疑能打高分,此外整个西部友好,中国外交战略有了关键的压舱石。当前的问题是海上风险上升,这些风险是中国压力和不确定感的主要外部源头。

  然而必须指出,海上的压力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迎面遭遇的,中国应对压力的手段增长应当说没有滞后,从而实际造就了中国新的安全平衡。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上,各方都会有点心里打鼓,但中国的回旋空间是不是比日本、菲律宾等都多些呢?在中美之间,海上的主动性是否也在重新分配比例呢?

  中国的一个重大挑战可能还是我们不得不做大国,但一时缓不过神,对何为危险,如何渡过难关缺少把握。向前走的同时要避免犯严重错误,历史证明,崛起大国做到这样的稳健殊为不易。

  过去三年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比我们曾经预想的多得多,由于我们不能停脚,它们将构成中国确保未来政策正确必不可少的一些核心条件。中国不仅实力更强了,而且见识多了,是为博大。

  中国必须发展好自己,而且发展须从经济增长拓展到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这是中国克 服问题的动力源泉。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的成熟包含了对这一真理的再认识。我们不缺危机感,带着危机感生活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习惯,然而社会的信心更足,核心 感更强,这样的平衡终将决定这个时代继续向上的冲劲。

责任编辑:黄睿 SN224

文章关键词: 中国 大国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