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冯小刚又在捏观众这个软柿子了

2017年06月20日10:08   新浪新闻 收藏本文

  原标题:老炮冯小刚又在捏观众这个软柿子了

  作者:张丰

  来源:公号“冰川思享库”(ID:ibingchuansxk)

  随着电影市场的扩展和房地产一样陷入瓶颈,最终会出现真正有技术含量的竞争,到那个时候,“工匠精神”才会值钱。

  冯小刚为了宣传新电影《芳华》真是拼了,不但上央视《朗读者》节目去读了一首诗,还在上海电影节上炒作了一把。他大骂观众,认为中国“垃圾电影”横行的责任在“垃圾观众”太多,“你不去捧场,就没(垃圾电影)这东西,往往垃圾票房还很好。”

  这话出自冯小刚之口,着实让人吃惊。要知道,在国内导演中,冯小刚被认为是最懂市场的。从90年代开始,几乎每一部他拍的电影,都很叫座。

  可以说,冯小刚三个字已经成为票房的保证,中国电影观众,不管垃圾不垃圾,可都是看着冯小刚的电影长大的。

▲《芳华》剧照▲《芳华》剧照

  没有谁一出生就拥有绝佳的电影品位,所谓观众,其实是由电影创造的,有什么样的电影,就会有什么样的观众。

  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是以冯小刚为代表的导演,塑造出了中国的电影观众。如果说中国电影观众很“垃圾”,首先应该检讨的就是冯小刚本人,其次才是张艺谋和陈凯歌。

  冯小刚的愤懑,很有可能和去年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有关,这部在上映前被寄予厚望的“艺术片”,拥有范冰冰这样的超级明星,但最终票房仍然惨败。

  这说明,最近几年,中国电影观众确实发生了某种变化,冯小刚第一次把不住市场(观众)的脉了。

▲《我不是潘金莲》剧照▲《我不是潘金莲》剧照

  围绕《我不是潘金莲》的争议有很多,其中最轰动的就是冯小刚与王思聪的互撕。冯小刚认为,万达院线为这部“艺术片”的排片场次太少,而王思聪和万达则坚持“还是市场说了算”,最终,冯小刚和投资方华谊兄弟,并没有说服万达。

  对冯小刚来说,这是一次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前,冯小刚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市场派”,他也并不反感请超级明星,不管是舒淇还是范冰冰,都是大牌。

  而在《我不是潘金莲》之后,冯小刚似乎赌气似的变成了“艺术派”,开始抱怨观众不识货,抱怨明星的派头大。

  毫无疑问,冯小刚陷入了某种创作危机。他不缺乏商业片的经验,但是他的老北京幽默,对90后、95后们不再有吸引力,他的铁杆粉丝是70后和80后,这让他有一种被抛弃感。

▲冯小刚想成为艺术家▲冯小刚想成为艺术家

  明年就60岁的冯小刚,已经是中国电影的“老人”了吗?至少他是不甘心的,他还要证明自己,从《我不是潘金莲》开始,他几乎在每个场合都标榜电影的艺术性,到今天痛骂电影观众,可谓是逻辑上的某种必然。

  中国电影确实存在很大问题,但是,中国电影最健康的部分,就是观众了。

  今年,一部小成本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取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这样一部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却俘获了大量观众,这也让中国电影人开始反思,中国电影到底是哪里病了。

  冯小刚所说的排场很大、后面跟着五六个跟班的著名演员,很有可靠是被很多老艺人攻击的“小鲜肉”,零演技,但是光靠颜值就能赚大钱的青年演员,确实是中国电影浮躁的一个集中体现。但是,这些“小鲜肉”并不是中国电影堕落的原因,而是结果。

▲《摔跤吧,爸爸》剧照▲《摔跤吧,爸爸》剧照

  中国电影进入了资本驱动时代。院线的扩张,几乎与房地产的蓬勃发展同步,愿意投资电影的巨头也在增多,连阿里、腾讯都在进入电影市场。可以说,中国电影正处在非常好的时代,或许正是市场快速膨胀,才让“好片难寻”的感受更为强烈。

  这也就能解释冯小刚讨厌的小鲜肉名演员,为什么能挣那么多钱。电影市场和小鲜肉一样年轻,而他们也正在殚精竭虑地要赢得未来,国产电影审美的的低龄化、低智化,也就可以理解。涌向影院的观众太多了,而没有足够多元化的影片能对观众做出区分。

  戴锦华教授在和冯小刚对谈时,谈到了院线的垄断,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院线的“票房预期”判断,导致一些艺术片根本进不了排片,最后自然也就不愿意有人再投资这样的片子。

  成熟的电影市场,除了所谓商业片外,也会有艺术片、纪录片等各种所谓“小众片”的立足之地,这样才会有一个多元的“市场”,才会有编剧肯花时间推敲剧本,最终才能塑造和吸引一个更多元的观众群。

▲大家侃侃而谈“工匠精神”▲大家侃侃而谈“工匠精神”

  本届上海电影节祭出了“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的大旗,算是找对了方向。所谓“工匠精神”,用著名思想家理查德·桑内特的话,就是那种“为了把事做好而把事做好”的精神,缺乏工匠精神的,可能不止是导演和编剧,还包括院线以及投资方。

  在大家都能轻松赚到钱的时候,就谈不上真正的专业性,但是,随着电影市场的扩展和房地产一样陷入瓶颈,最终会出现真正有技术含量的竞争,到那个时候,“工匠精神”才会值钱。

  桑内特认为,一个人发展出工匠级别的技艺,需要1万小时的练习,如果每天用上3小时,这也需要10年的沉淀,考验中国电影人的,不是决心,而是耐心。从冯小刚身上,我们已经看出中国电影人最缺乏的就是耐心,这可真不是什么好苗头。

新公众号ID:ibingchuansxk新公众号ID:ibingchuansxk

责任编辑:张颖倩 SN191

文章关键词: 冯小刚 中国电影 柿子 工匠 艺术片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