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78岁北京独居老人每周6小时跨省 只为一个约定

78岁北京独居老人每周6小时跨省 只为一个约定
2019年05月21日 21:26 新京报

  原标题:78岁独居老人与130公里外的留守儿童 | 图片故事

  “我在家很寂寞,可是一来村里反而精神头很足。能帮孩子们学知识,我觉得自己还是有用的人,不是只能靠社会和家庭来养的老年人。”

4月5日,河北涞水西官庄村,“小课桌”上,严敏文正在跟孩子交流。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4月5日,河北涞水西官庄村,“小课桌”上,严敏文正在跟孩子交流。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文|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每周五早晨,78岁的严敏文出发,奔波6个小时,前往河北涞水明义乡西官庄村。路人眼里,这位白头发老太太只是一名周末郊游的普通老人,但在西官庄村的孩子们眼中,她的名字叫“北京奶奶”。

  “北京奶奶”从2018年3月开始,每周往返京冀两地,为村里的孩子带去免费的辅导课,让这些留守村落的孩子们周末有了一个新的去处。尽管老人的子女都为老人的身体担心。但背着大包、拉着小车的严敏文说,“我没觉得累,就当是在旅行。”

  和老伴儿相约的“小课桌”

  2018年3月的一天,村里大喇叭突然喊道:“从北京来了老师,给村里免费辅导学生,家有学生的都能去报名……”喇叭一招呼,村里人都想瞧个究竟,“北京的老师咋来这儿了?”

  其实村里有人认识严敏文,因为这里也是她的老家,一些村民和她也沾亲带故。只是村民们纳闷儿,这个从小生长在北京的人,咋突然回村里来“当老师”了。

“小课桌”上,严敏文正在解答小女孩儿提出的问题。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小课桌”上,严敏文正在解答小女孩儿提出的问题。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其实,从严敏文的父亲开始,严家就已经离开了家乡。严敏文生于北京,1965年与爱人董玠禧一起被分配到重庆支援三线建设,直到1992年退休后,才回到北京生活。

  2015年底,严敏文在电视里偶然看到一个退休公务员回到老家教孩子们写字的故事。当时老两口退休多年,一直想做点事儿,看完电视他们就商量着回严敏文的老家——涞水县西官庄村,设立一个“小课桌”。但令人难过的是,2016年董玠禧病倒,直至2017年8月去世,“小课桌”的想法只能被搁置。

  想起老伴儿,严敏文忍不住落泪。“我宁愿出门走走也不愿独自在家里,感觉活不下去了。”

  2018年初,已经77岁的严敏文又想起了和老伴儿相约的“小课桌”。“这是我俩的心愿,现在得靠我自己完成了”。女儿董玫说,考虑到母亲的年纪,她并不支持母亲只身回农村,但她拦不住。

课间休息的时候,严敏文和孩子们聊天,从他们口中了解这一周有谁在学校受到了表扬,有谁和同学闹了矛盾,有谁爸爸从城里带回了什么稀罕玩意儿。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课间休息的时候,严敏文和孩子们聊天,从他们口中了解这一周有谁在学校受到了表扬,有谁和同学闹了矛盾,有谁爸爸从城里带回了什么稀罕玩意儿。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2018年3月24日,村民严红山家一间闲置多年的房间热闹了起来,严敏文在这儿摆上桌椅板凳,添置课内外书籍,给村里的孩子们搭建起了“小课桌”。

  每周五放学后和每周六一整天,这里向村里的孩子们免费开放,小一些的孩子只有一年级,大的也不过刚上初中,放学后过来学习,遇到不会的题目可以向严敏文求解,也可以由高年级孩子来辅导低年级孩子。

4月5日,河北涞水西官庄村,“小课桌”上,一面墙隔开了“小学部”和“中学部”。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4月5日,河北涞水西官庄村,“小课桌”上,一面墙隔开了“小学部”和“中学部”。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孩子多了 老人自费盖起新教室

  来“小课桌”的孩子们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城里工作,有的一两个月才回来一次。

  村里61岁的冯会艳说:“多亏了严老师,孩子们的功课村里的老人们是一点忙也帮不上。”如今,在村里提到严敏文三个字,村里人说的都是“感谢严老师”。

  辅导了一段时间后,严敏文感受到,对于村里的家长们来说,没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只是一方面,“最基础的作业辅导不了,家长们不知道怎么去正确地教孩子。”严敏文的到来让不少家长抓住了“救命稻草”。很多家长慕名而来向这位“北京奶奶”请教辅导方法。

4月4日,河北涞水西官庄村,“小课桌”上,两位小朋友正在商量习题。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4月4日,河北涞水西官庄村,“小课桌”上,两位小朋友正在商量习题。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时间一长,“小课桌”名声在外。除了西官庄村,附近几个村的孩子们也慕名而来,这让严敏文备感压力,“地方不够用了,孩子一多就会吵闹,影响几个大孩子学习。四五个孩子挤在一张大桌子上,难免分心。”这时,严敏文又想到了在祖父留下来的宅基地上建一间条件更好的教室,容纳更多孩子,有条件的话不仅仅周末开放,最好天天晚上都能开着。

4月5日,河北涞水西官庄村,严敏文(居中戴眼镜老人)和一名志愿者(严左手边)与“小课桌”的孩子们一起合影。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4月5日,河北涞水西官庄村,严敏文(居中戴眼镜老人)和一名志愿者(严左手边)与“小课桌”的孩子们一起合影。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严敏文说,盖新教室用的钱是她和老伴儿的积蓄。4月4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教室的房子主体结构已完工,面积约80平方米。严敏文站在新教室前说:“怎么样?很敞亮吧,空间大了,就能把大家捐的书全搬进来了”。“你再看院墙那边,盖了一个小旱厕,给孩子们用,省得他们跑回家上厕所”。

在新教室工地上,严敏文正在向工人了解工程进度。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在新教室工地上,严敏文正在向工人了解工程进度。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在了解完新房建设状况后,严敏文返回“小课桌”。3月份房子顺利动工后,为了随时和工人们沟通,严敏文干脆住在了村儿里,每隔十天半个月才回北京一次,“我就为回去洗洗澡,拿点换洗衣服”。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在了解完新房建设状况后,严敏文返回“小课桌”。3月份房子顺利动工后,为了随时和工人们沟通,严敏文干脆住在了村儿里,每隔十天半个月才回北京一次,“我就为回去洗洗澡,拿点换洗衣服”。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新教室即将竣工,孩子们将爱心人士捐赠的课桌椅子从老址搬往新址。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新教室即将竣工,孩子们将爱心人士捐赠的课桌椅子从老址搬往新址。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期待孩子们获得更规范的教育

  如今,这个小村落里的小课桌不仅忙碌着严敏文的身影,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涞水县图书馆馆长周立新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底,我们县旅游文化局局长让我找一下严敏文老人,问问需要什么帮助,当时我想为‘小课桌’捐些书。”周立新说,她来到村里后发现,孩子们上课的地方局促,根本没条件放更多的书。而现实是,严敏文更缺少帮忙的人手。当过老师的周立新觉得,她来做一名志愿者或许更现实。于是,她带着朋友轮流“值班”,每周六每个人承担半天的志愿者角色。

在“小课桌”上,严敏文累了正揉眼睛。这一趟,一百三十多公里的路程,总共花了6个半小时。而这个路线,严敏文每个礼拜都要往返一回。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在“小课桌”上,严敏文累了正揉眼睛。这一趟,一百三十多公里的路程,总共花了6个半小时。而这个路线,严敏文每个礼拜都要往返一回。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在周立新眼里,她能成为志愿者很大程度上是被严敏文感动。“我们一直在想能给农村的孩子多一些教育扶持,但能够坚持做下来的很少。一个快八十的老人竟然以这么一种方式做到了,令我佩服又感动。”

  村里不少人对严敏文的所作所为很意外,村民严红山竖起大拇指,“这老太太,真可以,这么大岁数从北京跑过来帮村里干这好事儿,我们还有啥理由不帮着点。”

  严敏文的女儿董玫没料到母亲干劲儿越来越足,有时候半个月也见不到她的面儿。但她也发现,母亲的精神状态比父亲刚去世的时候好了许多,“所以我现在很尊重她的意思,不管是要花钱盖房,还是要花精力给孩子辅导,老人家自己高兴就行。”

严敏文从望京西里先后乘坐421路和57路到广安门内。在广安门内公交车站,她背着背包、拿着两个小推车站在等车人群之间,准备乘坐公交917快前往涞水县。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严敏文从望京西里先后乘坐421路和57路到广安门内。在广安门内公交车站,她背着背包、拿着两个小推车站在等车人群之间,准备乘坐公交917快前往涞水县。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严敏文自己心里确实是高兴的,在去往西官庄村的路上,她用“干净”、“纯粹”、“没有嘈杂”来形容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不信你去看看,那些孩子特别好,他们需要你,你给他们带去知识,你给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农村的扶贫就应该从教育开始,给这些孩子们更多的机会。”

在917快车上抢占一个好的座位很重要,一来是这趟车要坐很长时间,二来这天的午饭要在车上解决,可以倚着车窗看风景。在车上,一个饼子一杯热水,这就是严敏文的午餐。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在917快车上抢占一个好的座位很重要,一来是这趟车要坐很长时间,二来这天的午饭要在车上解决,可以倚着车窗看风景。在车上,一个饼子一杯热水,这就是严敏文的午餐。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经过54站,917快到达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政府,严敏文脱下外套搭在胳膊上,“这天儿说热就热了”,穿着毛衣的她头上直冒汗。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经过54站,917快到达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政府,严敏文脱下外套搭在胳膊上,“这天儿说热就热了”,穿着毛衣的她头上直冒汗。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进村的1路小巴车一小时一趟,严敏文在站台等了近两个小时还不见踪影。她尝试在1路车司机乘客群里询问情况也没有回复,于是她决定“奢侈”一把,叫了辆出租车。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进村的1路小巴车一小时一趟,严敏文在站台等了近两个小时还不见踪影。她尝试在1路车司机乘客群里询问情况也没有回复,于是她决定“奢侈”一把,叫了辆出租车。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相比较“小课堂”给孩子们带来的好处,严敏文觉得孩子们带给她的更多,“我在家很寂寞,可是一来村里反而精神头很足。能帮孩子们学知识,我觉得自己还是有用的人,不是只能靠社会和家庭来养的老年人。”

  对于倾注了自己心血的“小课桌”,严敏文有着更高的期待,“我毕竟岁数大了,知识老化,眼神也不好了,别耽误了孩子们。盖好房子后,希望有稳定的志愿者来给孩子们更规范的教育,这应该是我这辈子想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儿了。”

大的孩子还好,小一点的孩子还是摆脱不了父母的依赖,在“小课桌”上,一名小女孩趴在桌子上想妈妈了。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大的孩子还好,小一点的孩子还是摆脱不了父母的依赖,在“小课桌”上,一名小女孩趴在桌子上想妈妈了。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严敏文看到后,立即过去安慰她,并用手中的纸巾拭去小女孩儿的泪水。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严敏文看到后,立即过去安慰她,并用手中的纸巾拭去小女孩儿的泪水。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4月20日,严敏文通过微信给记者发来图片,“小课桌”新教室已经启用,里面放了超过30套桌椅,有二十几个孩子坐着学习、读书,“你看,我们的条件好多了”。

  晚上八点以后,孩子们陆续回了家,小院恢复了安宁。严敏文送走学生后,走进屋里简单收拾好孩子们留下的书包,关上了灯,准备新一天的辅导生活。新京报记者尹亚飞 摄

责任编辑:赵明

课桌西官村里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