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死四千人等于一个没死”:逝者生命岂能这样被“归零”
“咱们死了四千多人……你等于一个人都没死嘛!”
“咱们差不多也是接近零感染,接近零死亡。”
“十四亿人死了四千人,那根本就等于没人得病”……
近日,网络上的一段“学者”发言,引发了网友强烈的愤慨。
是的,你没听错,这一匪夷所思的言论不是拼接出来的,这有视频为证。
检索可以发现,发言者叫李毅,其微博简介为“旅美社会学家”。这次争议语录是其在某次主题发言中的一个片段。
疫情风险尚未解除,却出现了如此惊人之论,让人错愕。更让人错愕的是,这位“学者”是以嬉皮笑脸的轻佻口吻,来讲出这段雷人语录的。
那段视频中,在他自以为的幽默和自信的映衬下,完全看不到任何对生命的尊重。
毋庸置疑,中国的防控举措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这点也得到了联合国等多方的普遍认可。
然而对于个中的代价,我们也无需讳认——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2日24时,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6442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被感染,甚至因此离开这个世界。
在今年4月4日当天和9月8日的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全国还曾一起哀悼抗疫中牺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说“接近零感染、接近零死亡”,无异于漠视他们的存在。
▲ 网传李毅讲话视频截图。
然而,在这位“学者”看来,四千多人之于十四亿人的庞大人口基数,似乎不值得一提。在冷血的“大数据”逻辑之下,人命仿佛只是冷冰冰的统计数字,甚至可以被四舍五入、化整为零。毫无疑问,这是对疫情中无数家庭不幸遭遇的彻底无视。
而且,不管是不恰当的数据对比,还是采用偷换概念的方式,来论证防控的成果,既不符合实际的防控形势,也会对普通民众造成误导。
疫情以来,社会各界都投入巨大的精力在应对,尤其是那些冲锋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拼尽全力去拯救每一条生命。
防控成果的取得,是建立在这种前提上的。所谓“等于没人得病”的说辞,无疑是对全国医护工作者牺牲和奉献的抹杀。
另一方面,在全球疫情继续蔓延的前提下,国内的疫情之所以得到了有效控制,正是因为我们已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所以本着对每一条生命的尊重,全社会从上到下都严阵以待,在后疫情时代依然高度戒备,紧绷防控之弦,避免疫情造成更大的伤害。
按照这位“学者”的结论,既然“接近零感染,接近零死亡”,且“没人得病”,那似乎不必再对疫情高度警觉了?
这种公开化的表达,很容易造成误解,让不明真相的民众误以为:“疫情的风险已经完全解除了,可以完全不用担心、不用防范了。”
但事实远非如此。自从我们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状态以来,全国各地陆续还有零星病例出现。就在这两天,上海、天津等地都出现了新增病例,疫情在局部地区出现了小范围反弹的迹象。而考虑到目前仍然没有立竿见影的“特效药”,境外输入的风险也依旧存在。且时至年末,人口流动的频率逐渐增加,疫情传播风险仍然不容低估。
就在11月22日,国家卫健委举行了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提到,“今冬明春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任务艰巨繁重”,必须毫不松懈。显然,这位“学者”的言论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要求背道而驰,也很容易导致普通民众对疫情形势出现误判。
在引爆舆论之后,该“学者”很快成为网友批评攻击的靶子,这无疑也是个提醒——不管是谁,在公共舆论场上的发言理应尊重常识,尊重事实。那种为了制造流量,或者刷存在感而大放厥词,说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出格言论,不仅会误导民众,最终也会被舆论反噬。
熊志(媒体人)
热门推荐
推荐新闻
- 【 新闻 】 中国人造的这座桥 可把印度急坏了
- 【 军事 】 校场:歼-10为什么不使用保形油箱?
- 【 财经 】 前三季度城市GDP50强:西安增速第一
- 【 体育 】 官方确认:马拉多纳去世 享年60岁
- 【 娱乐 】 林更新盖玥希饭局互动亲密 疑恋情曝光
- 【 科技 】 华为野望:“造车”能否复制手机业务...
- 【 教育 】 教育部:将继续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管理...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