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开课吧学员故事 | 留学三年的我,2020求职无路!

开课吧学员故事 | 留学三年的我,2020求职无路!
2022年05月06日 17:23 商讯

  本期学员Johnlin于2016年决定赴美留学,他曾踌躇满志,如同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少年,希望在人工智能领域大展拳脚。三年学成,他本应该带着一身学识正式投入职场,然而疫情之下,他的初心也成了那颗破碎的“卵”。

  现如今,他瞄准后端决定重新起航,“我不后悔曾经为留美而付出的时间和汗水,他们浇灌于我,是值得令我骄傲的印记。放弃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开始。”

  2020年的最后一天,我再次守望前方。

  疫情下的留学生,你还好吗?

  2020绝对是一场人类史上的意外,我们甚至都来不及换一个梦想继续奋斗。

  在很多人的眼里,留学= 镀金= 世界名企的offer 。我身边同学的父母一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苹果,进谷歌,进各种各样的大公司。先不说往年的竞争压力,就只说2020年,太难了。

  难到一年之前,你问我想做什么,我会跟你说我想创造这个,我想改变那个。但现在,我才是被改变的那个人。

  我曾困囿于象牙塔中,却在今年服从于社会。在美国,一场疫情带火了「social distance 」(社交距离)这组词,但我,我们留学生所感受到的遥远远远不止如此。

  2020的最后一天,我的脑袋里总是浮现出过去的画面,想到最开始去往美国踌躇满志的少年。

  好奇、心痒、想去外面看看。大二时候的我一直有读Facebook以及Twitter创始人的故事,所以就想着,美国那个国家,是不是可以让我们的距离更近一些。

  我认为这不是梦想的错,只是现实总有它的样子。所以今天就如同我告别了2020,我也要跟过去的自己说一声再见。

  在美国,你所感受到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压力是什么?

  时间以及积累。

  在美国,我读的人工智能专业没有像国内的学硕和专硕之分,大家永远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却少有进实验室的机会。

  你看过《后翼弃兵》这部剧吗?主人公没有自己的棋盘,所以每天靠服用镇定剂来产生幻觉,以此模拟演练自己的棋术。

  这就是我焦虑的来源,我算不上天才,不能自己变成计算机设备去操练课上所学的知识,那么我又应该如何检验我的能力呢?

  其二,求职美国的人工智能行业,博士学历是一个先决条件。就在今年,我好不容易争取到心仪导师的博士名额,可接下来的事却是一盆又一盆的冷水。

  他说,“你需要跟着我在美国待至少四年,期间不能回国。”

  这完全打乱了我的计划,家里人也根本不同意我被“隔离”在美国四年,尤其是考虑了今年的疫情和其他因素,留美不再是我名单里的最高优先级。

  其三是时间,博士学位使我总是踌躇,现在的我有勇气选择后端重新开始,可四五年之后的我,真的还会有这份勇气吗?

  告别过去,却不代表会告别计算机

  从小我就对计算机抱有一种特别的热爱,我还记得的家里的第一台计算机是在我小学一年级开学的那天买的。

  这之前,我总是去到我爸的公司,研究现在看来十分笨拙的台式机,我喜欢计算机世界带给我的感受,新颖、灵活、科技。

  再之后,同学们家里的电脑如果出了什么故障,也会找我来修,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极其享受的过程,就像现在我正在摆弄windows的界面,虽然没有多大用处,但是技术宅总是乐在其中。

  另外,我还喜欢自己鼓弄AE特效,总而言之,我喜欢自己追赶科技的状态。

  后端对是一个相对容易的起点?

  也只能这么说,未来我其实是希望能够从后端转为架构师。

  在美国,我上过一门讲后端的课程,不过内容是至少十年前的玩法,互联网日新月异,这些知识根本无法支撑我未来的工作。

  况且美国的面试和国内的面试有一个最根本的不同。在美国,面试官更加关注你的项目是如何做到的,而在国内据我了解,面试时是会被考察各种源码以及底层逻辑的。

  今年年初,我下决心不再走人工智能的道路,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在后端的不足。也曾经跟同学以及网络上的其他课程进行比对,后来发现,符合国内人才市场,并且知识更加体系化的还是开课吧。

  开课吧的课程重新剖析架构源码

  说实话,我其实是报错了课,但这也是我自认为幸运的地方。

  最开始,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都会一点的「全才」,对于java的研发基础班我有些不耐烦,尤其是看到课程是从一些最基础的原理开始,我就更加焦虑了,因此我和老师谈了当时的顾虑和想法之后,就转去了高级架构师的班。

  高级架构师的课程内容完全符合我的预期,会涉及到一些框架的源码,当时我的脑海里就一句话,“这个课程太高级了!学了它,我就无敌了!”

  但现实并不如我所想的那样,因为薄弱的基础是我还没迈过去的槛,这门课更适合P7或以上的人去学习深造,对于我来说,内容还太深入。

  因此对于詹哥,我十分敬佩也感谢,是他在与我们传授未来的道路。我承认在学习诸如Kafka架构这类知识的时候,我着实吓到了。在这之前我连架构是什么都不甚了解,而这堂课却直接与我剖析架构源码。

  不过我最感谢的是,未来五年,我在这门课上所学到的知识都将不停的发挥作用,也是因为这门课,让原本处于混沌的我有了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清明感。

  造火箭还是螺丝钉?

  造火箭还是做一颗螺丝钉?我想这不是社会抛给我的问题,而是我要为进入社会而哟啊提前做好的的自我定位。

  如果一年之前,你问我我的职业规划在哪里,我会说到的伟大又宏观,但如今我知道该如何脚踏实地。

  谈梦想是在造火箭,工作就像做一颗螺丝钉。我知道以后进入公司,我所能做的也只是一个项目中的一个微小的部分,所以我现在正在准备自己的项目,虽然它们不会那么高大上,但最起码我体验到了从0到1的全过程,这对于正努力提升大局观的我来说十分重要。

  未来,我的目标仍然放在规模在千人以上的公司,互联网大厂则是我的冲刺目标。目前我也在开课吧报了算法相关的课程,打算全力为2021年进入职场打好坚实的铺垫。

  互联网领域内,有没有对标的偶像?

  平时我会特别关注科技领域一些领袖人物的动态,看他们的个人履历,听他们分享故事像是听一场免费的讲座。

  我最欣赏的还是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有人说,造物主在创造扎克伯格时,不但使用了英雄模板,还赋予了他毅力、智慧和勇气。

  我还记得在今年中旬,Facebook成功试飞太阳能无人机Aquila的新闻,一项尖端技术通过Facebook的努力走向民用是这项举动背后的深意。

  我很钦佩他,钦佩他是一名懂得运营,有眼光的技术宅。如今技术行业的诸多大佬,他们自身并不会玩技术,但他们有超越时代的眼光。有的时候,当你进入某个领域,去从事具体的职能反而会使你的眼界狭窄。

  像扎克伯格这样的人反而少。有科学家的本领,同时又是对这个行业不断好奇的学生。

  AI到后端,从留学到回国,2020是一场

  最开始接到这期学员故事采访的邀约,我很迷惑,因为往期的学员故事大多都是事业有成或者成功涨薪的职场人士,像我这样还没有开始找工作的人少之又少。

  但后来又想,或许同我现在状态相同的才是大群体。我们同样活在学校与社会拉扯的中间地带,一方面不服输,一方面却不得不低头。我想与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人说,我理解你们的难处,因为我也正在经历。

  在外的留学生们,2020是一场劫,但熬过这最后一天,2021年我们都会收到努力的福报。

  同时,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我个人来说,从人工智能到后端,从中国到美国最后又回到国内,我记得我踏下的每一步,然后继续向前走。

  (来源:温州视线)

责任编辑:于安绪

留学美国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