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被毕业”的互联网人:选择编制,“永别大厂”

“被毕业”的互联网人:选择编制,“永别大厂”
2022年05月07日 16:22 商讯

  半年来,“降本增效”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关键词,大批互联网人“被毕业”,回到了人才市场上,这些人的再就业问题也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这群人将流向何方?不少职场人选择了寻求职场安全感、降低风险。脉脉《乘势而上 人才流动与迁徙2022》报告中显示,在经历被动裁员后,23.5%的职场人在波动后选择考公考编。

  在职场社区平台脉脉上,选择稳定的职场人,或将备考公务员,或将奋然跳入国企,亦或是选择去学校任教……进入新的赛后,他们的感受如何?转型之路还顺利吗?

  入国企:这次我选择安稳

  今年4月,老环离开互联网,进入国企,在脉脉上分享了新赛道的“职场初体验”。

  与之前的互联网公司相比,薪酬待遇方面,虽然降薪来到新公司,但好在朝八晚五,“提供早中餐,顿顿不重样,大鱼大肉大菜都有”。

  工作内容上,新公司一周的工作量大约相当于前公司一天半的工作量,“下班属于领导催着走的氛围”。

  老环感觉国企更加注重岗位培养,同时规矩也很多,看能力到位了才会分配其它工作。但无论如何分配,工作都是定时定量,每天就8小时。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干好本职工作之外,自己也会想办法做做其它的。”老环说,精力和积极性充沛的,中午偶尔还有篮球赛,“偶尔交几个兄弟朋友,感觉回到了大学,领导和同事也都非常nice。”

  新工作仅有的不足就是平时办公有点死气沉沉,工资没互联网那么高,但是性价比相对较高。在老环看来,国企非常适合作为转行或者考公上岸的中转站。

  一位30多岁的大龄码农哈维有着相同的感受。在去年行业形势不好时,哈维主动选择了进入国企,用一个月的时间适应了慢生活。

  进入国企后的生活,在哈维看来可能就是大家梦寐以求的“躺平”:单位和家之间距离很近,走路上下班,学区大房也已搞定入住,娃已顺利入学理想学校,“每天的烦恼就是闲得难受和娃有点呆,都想生二胎了”。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薪酬要比之前少很多,这让哈维略烦恼无法帮家庭分担更多经济压力,但并不影响她继续生活的享受岁月静好。

  努力了这么多年,哈维感觉新的生活如同自己一毕业就回老家的生活状态,“当年非常抵触,但是越来越发现自己就是条咸鱼”。

  另一位大龄京东“毕业生”,也在脉脉上感慨自己幸好在被毕业后迅速找到了国企的工作,居然也涨薪了20%,“之后就图个安稳吧,永别互联网大厂了”。

  在新的行业发展趋势下,关于就业选大厂VS国企这道选择题,大家对国企的支持度越来越高。有脉友表示,看着互联网大厂出来的一波波“毕业生”,自己非常庆幸提前换到了央企,虽然工资低了点,但是可以晚上五点下班回家做饭,而且稳定,不用担心被毕业。

  考公:不是退路,是巅峰

  考公上岸,是互联网大厂“毕业生”的体面优选。有脉友表示,自己四个月了还没找到工作,感觉只能考公了。也有脉友认为行业前景目前并不明朗,大家是否要组团去考公。

  不少溢出人才将考公作为退路,然而,殊不知考公比进大厂更难。认证为阿里巴巴员工的脉友直呼“到底是什么让你觉得考公是退路,明明是巅峰”。

  据媒体报道,2022年度,国考加大岗位扩招,招考职位超3万人,创历史新高。但报名过审人数同时也创记录地达到212.3万人,平均68人竞争一个岗位,最热的西藏邮局岗位甚至达到2万中选一。

  对此,有脉友表示,“年少不知体制香,一心来到互联网,卷了几年才惊觉,考公上岸正道光”,自己刚毕业的时候没选择考公,现在想考才发现比考清华的研究生难度还大。

  互联网的“毕业潮”,让赛道中人对自己未来的五年规划表示迷茫,担心自己被毕业,担心自己被打C,担心过了35岁便没有了再就业的选择机会。因此考公便提上了日程。

  进高校:在新的赛道重新开始

  展颖以前在蚂蚁金服做视觉设计师,后来在行业减速优化期选择进入高校。她在脉脉上开了换赛道的经验分享帖,不断收到脉友们的提问。

  关于为什么从互联网转型去高校,展颖表示,一方面反思自身狼性不够,努力了好几年发现确实和阿里要求的狼性价值观不太匹配,所以本着为自己谋求长远发展的角度跳出互联网。另一方面是圈层影响,身边很多同学朋友选择了高校这条路。

  在她看来,与公务员相比,高校教师自由度更高,研究自主性也更高,寒暑假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或者做一些感兴趣的科研。

  她也分享给大厂“毕业生”,在互联网干几年再上岸高校的确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不在于做了多少项目出海,而是处事能力和提前防范别人甩锅的能力。“你在大厂的人精堆里吃过亏、踩过坑以后,出来基本能识破百年的聊斋”,这种职业素养能提前帮你规避掉很多问题。

  但大厂出来的管理者并不一定会比打工人有优势,因为赛道不同、要求不同。高校不会因为管理者的身份就放宽要求,你的商业成果不等于你的科研成果。展颖比喻道,就像是说你图画得再好看,不代表你会教书,也不代表你具备科研潜力。在大家都没有特别杰出的科研成果的状况下,打工人和管理者没差别,甚至有时候还有年龄等方面的优势。高校会卡年龄,因此她也建议大家,有想法要趁早行动。

  一位脉友也有同样的经历,同样是在互联网工作几年后转去高校。高校比较注重学历,设计系教师招聘最低要硕士以上,其他学院专业博士大片。进入高校后,他发现虽然自己薪资打折,但是时间大把,“寒暑假一起估计有100天了”。平时一周两次课,其余时间自由安排。做科研教学看自己,聘期的几年内虽然有一些考核,但难度也还好。

  (文中人物老环、哈维、展颖均为化名)

  (来源:温州视线)

责任编辑:于安绪

互联网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