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城市生命线
城市管网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8大类20余种,担负着城市的信息传递、能源输送、排涝减灾等重要任务,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生命线。
由于部分城市地下管网规划建设滞后、年久失修等,导致管线事故也迅速增加,其引发的爆炸、内涝、停水、停电等事故,威胁着周边居民的生命、生活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暴露出城市地下管网的脆弱性。
近年来,国家不断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焦点转移到地下。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十四五”期间必须把管道改造和建设作为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工程来抓,明确点出加快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等任务;2022年开年,各地在政府工作报告、重大项目清单中也对今年城市管网改造和建设施工图予以明确,成为今年基建项目的重点。
作为城市生命线,管网系统关系民生安全,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机构预测,“十四五”期间,管道投资规模或超1.4万亿元,其中,城市管网改造更新有望带动水电燃热等市政领域管道的需求释放,拉动供水管网改造市场191亿元,燃气管道改造(含施工)市场606亿元。
管网智能化趋势显现
2021年12月3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国标《智能管网系统》(GB/T41004),旨在确立普遍适用于智能管网系统生产、设计、敷设及应用过程中的规范。该标准将在2022年7月1日起实施。
标准明确指出,具备感知、通信等功能的管网为智能管网,而运用通信与信息技术,与管网相结合,实现管网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测、告警/预警提示、运维分析、业务管理等功能,能够对管网实现智能化管理的系统为智能管网系统。
由于地下管网具有隐蔽性、系统庞大和运行复杂等特点,智能管网系统借助物联网在线监测、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进行综合监管是大势所趋。通过在关键点和安全隐患点加装传感器,可实现管网实时数据采集与安全隐患监控。
依据《智能管网系统》新标准,智能管网系统一般包含设备层、边缘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其中设备层中的传感设备通常被组合到管材、管件、阀门等部件上,在智能管网系统中主要用于采集管网介质的流量、压力、温度、液位、流速、位移、有害气体浓度、可燃气体浓度以及阀门开度、动作次数、动作速度启闭扭矩等数据信息。
地下管网系统的前端传感设备主要基于传感技术,能够实现不同应用现场下的多源数据采集功能,小编从国内知名的传感器制造商炜盛科技了解到,供气线路中一般会用到激光式甲烷传感器、催化燃烧式甲烷传感器以及NDIR式气体传感器;供水线路中则会用到pH、溶解氧、余氯等水质传感器;供电系统中会用到热电堆温度传感器、臭氧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等;供热电路中会用到压力传感器、液位变送器等,炜盛科技自主研发生产的传感器在以上领域均有成熟应用案例。
智能化管网建设前景可期
有机构预测,未来城市管道市场容量增长主要来自于供水管道、天然气管道、热水管道和排水管道建设,2019年城市管道设施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868亿元,预计到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163亿元。
2022年5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实施方案(2022-2025年)》,力争在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任务。方案中同样提到:要结合更新改造同步在燃气管道重要节点安装智能化感知设备,完善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智慧运行,完善消防设施设备,增强防范火灾等事故能力。城市供水、排水、供热等其他管道和设施老化更新改造标准,参照以上原则确定。
智能化感知设备——传感器,是管网系统从“智能”向“智慧”迈进的基石,我们相信,在国内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管网的智能化是解决城市管网管理难题的有力抓手,是实现智慧城市的有力保障,未来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