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3日至25日,第十届肺癌多学科论坛在北京盛大召开。回顾过去十届,肺癌多学科论坛应势而生、顺势而为,为推动肺癌多学科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肺癌防治能力做出积极贡献。
让我们跟随初创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王洁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陈克能教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放射肿瘤科主任朱广迎教授的访谈与回忆,细致地了解十届论坛的路程与磨砺。
十届磨一剑砥砺勇前行
王洁教授在第十届肺癌多学科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六月的北京,有着万物可期的明朗,在这个美丽的季节,我们相聚云端,召开由国家癌症中心、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主办的肺癌多学科论坛。论坛开办于2005年,起初为每两年一届,2016年后改为每年一次,今年来到了第十届,已经走过了十数年的路程。这亦正是肺癌诊疗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从靶向治疗到免疫治疗,以及现在的联合治疗模式和后免疫治疗时代,可谓是百花齐放、日新月异。我们何其幸运于现在这个时代,充满挑战也拥有很多机遇。
未来的10年、20年,我们的会议将继续秉承合作共赢的宗旨,践行精准诊疗和多学科发展共同发展的理念,为大家搭建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大家心有远方、浩然盛发、博采众长、散发光芒,共同推动我们肺癌多学科事业的发展,
争锋十届初心不改使命不变
陈克能教授回忆到,论坛开办于2005年,彼时,三位教授刚从世界著名的肿瘤中心MD Anderson留学回来,一致认为多学科诊疗在肺癌临床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避免过度诊断,过度治疗,亦或诊断不足、治疗不足,为每一位肺癌患者订制个体化诊疗方案的重要有效途径,要达到这一理想的境界以内外放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专业必须突破传统,加强合作紧密融合,于是,成功创办了每周三多学科肺癌门诊,用以解决复杂患者需要三个甚至更多学科参与诊治的需要,设立了每周二肺癌多学科医教研会议,用以医疗,教育和交叉科研。
为了更广阔的学习吸收国内外的先讲经验和知识,也为了让更多的同道们参与了解多学科诊疗模式,肺癌多学科论坛应势而生、顺势而为,在此基础上创办了每2年一届的国际肺癌多学科论坛(原名:中美肺癌多学科论坛,2016年后改为每年一次届)。
今年来到了第十届,已经走过了十数年的路程。这亦正是肺癌诊疗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现在多学科诊疗模式显示优势的十年,争锋十届,初心不改、使命不变。
十届足迹坚持“以人为本”
朱广迎教授在采访中,对论坛十届的收获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这么多年来在大家的努力下多学科诊疗越来越深入人心,政府层面也越来越重视这么一个工作,更重要的是很多的患者在多学科诊疗过程中得到了受益,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肿瘤的治疗不像咱们一般的老百姓想象的那么简单,太复杂!有些多学科治疗过程中,一些例子也都是很深刻的。
在某一个大型三甲医院肺癌治疗,进了ICU 喘气不好、呼吸不好,我们多学科来看,诊断是肿瘤进展了,不是原来那个诊断的药物副作用,我们就跟患者说,他这个诊断应该是淋巴管的侵犯肺间质的肿瘤扩散,改成3代药有好处。这个患者回家跟家里人商量,偷偷地把三代药给吃了,吃了以后第二天就脱机出了ICU,对我们非常感激。这只是一个例子,有的得了肺癌骨转移疼痛一两年,最后经过多学科建议进行放疗,放疗很快就止痛了,效果很好。等等这样的患者的受益是最重要的。多学科从医生关注的学术层面、临床层面,从国家的政策层面,从患者的受益层面,这几年多学科的诊疗越来越深入人心。”
十届的耕耘和奋进推动肺癌多学科事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院士为第十届肺癌多学科论坛致辞: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列,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的健康。攻克肺癌,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是我们胸部肿瘤学者的使命。本次大会主题“规范 精准 创新 融合”,希望我们充分探讨与摸索,不断推进国家肺癌单病种质量控制核心基地建设,造就国家肺癌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科研基地和高峰,进一步推动肺癌多学科事业的发展,共同为提高我国肺癌防治能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过十届的耕耘和奋进,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肺癌多学科论坛已经成为肺癌诊疗领域极富影响力、众望所归的学术会议,极大地推动了肺癌的精准化历程。精准检测基础上的靶向治疗已成为临床规范,深入人心;以PD-1/PD-L1单克隆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及其临床研究,如雨后春笋,展现出治愈癌症的曙光;而多学科诊疗的理念和模式亦如燎原之势,助力肺癌精准诊疗,让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获益。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奋进新时代争做追梦人。下一个十届我们都在路上!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