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柴思原,社会科学研究者,散文作者,文学爱好者。
根据我自己的片面观察,社交媒体上的一部分网红博主们具有四个往往不自知的顽固陋习甚至怪癖。第一,他/她们对文学、音乐和艺术不得要领,没兴趣去品鉴经典名作,喜欢鼓吹一种单一的、狭隘的审美维度,容易化身一种“正能量”和“主旋律警察“去度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强调“宏观叙述”却忽视个人的内心体验和道德困境与人性的复杂、矛盾。第二,他/她们对统计学和社会科学不得要领,喜欢借用自己贫瘠的信息渠道和思维模式以偏概全,常常以轻佻而绝对的语言暗示实际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和因果性来混淆视听、”证明“自己的观点,容易陷入架空于可证伪性、数理分析和实证推理的“不可知论”和“虚无主义”,容易成为传播“伪科学”和“民科”的“帮凶”。第三,他/她们很喜欢做作浮夸地树立一个“一以贯之”的“成功人设”,习惯了以自我为“宇宙中心”的生活方式,任何可以满足他/她们虚荣心的事情都会被弄得人尽皆知,膜拜着“成功主义”和“精英主义”,看似“独立自主”、“多才多艺”和“斜杠青年”,实则无脑跟风、浅尝辄止、注重外在皮囊,习惯于编造圆满故事、粉饰现实,对弱者缺乏同情心,渐渐丧失了人格独特性。第四,他/她们活在粉丝没有营养、空洞无味的赞美和吹捧里,容不得一点旁人的建设性意见或者批判,鼓吹着一种“唯我独尊”的“封建帝王”式处事态度,常常对反对意见采取直接“屏蔽”和“拉黑”的手段来实现“精神胜利法”,拒绝通过自我反思以取得个人的进步和精神世界的富足。
以上我粗略总结的四个特点导致了这些网红博主们即使收获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却实则活在了以庞大的智识局限性和不堪一击的虚荣心所构建的“梦幻城堡”中。为了吸引流量和寻求关注,他/她们话里话外、字里行间会把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思想、美丽灵魂在某种程度上低幼化、庸俗化和营销化,并且推波助澜着公众对于艺术和科学的刻板印象、不尊重、误解和诋毁。他/她们虽然把“正能量”、“三观正”、”大局观“和”主旋律“口号式、机械式地当作旗帜挥舞,他/她们由于浅薄和虚伪所作的“恶”却对社会负面影响颇深、颇广,和他/她们自诩的”良善“价值观相差甚远,动机与结果比较割裂。当“正能量”这些概念不被思考便被加以利用,那么它们往往就丧失了原本的美好内涵,降级成了符号的排列组合和自我满足的工具。除此之外,虽然他/她们给自己贴上“爱国”的标签,却对亚洲的历史和现实都没有兴趣、知之甚少,而且对于汉语在口语和文字中的使用极不严谨,甚至态度轻蔑、戏谑,常常污言秽语,鼓吹一种模版化、批量生产、粗制滥造的”快餐式“中文写作和阅读。所以他/她们作秀式的”爱国“成本比较低,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并没有太多积极作用。因此,我认为”现代人“的良善往往是需要常识和理性作为基础的,未经过韦伯笔下的那种科学和人文教育“祛魅”的”淳朴单纯“仅仅是一些人“作恶”的一个幼稚借口。
只有当我们充分了解了人类的璀璨成就、跨越时空与思想家们对话、目光暂时远离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与世界相联结,我们才会明白虚荣和名利只是一戳就碎的泡沫,才能不掉入固执、偏见和自满的”道德绝对论“陷阱,才能不对自己缺乏了解的事物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才能开始拥有超越自身“动物性“的克制、谦卑和勇气,对自我、周遭和宇宙多一份敬畏心和责任感,只有当我们广泛阅读人文社科经典名著、以真诚和平常心对待身边的生命尤其是弱势、少数群体,在日常中践行公民精神参与到社区、社会活动中去,我们才能懂得维特根斯坦的“对于不可说的要保持沉默”,才能不甘愿做柏拉图所说的不知火为何物的“洞穴人”,才能明白苏格拉底所说的“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才能避免过穆勒口中的“猪的生活”,才能共鸣康德的”永恒的星空和内心定律“。通过有意识地去思考自我存在和良善生活的意义,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有同理心、有批判性思维而非冷漠无情、随波逐流的公民。不论如何,我认为良善的生活是一种选择,而并非我们的与生俱来,良知是需要理性作为基础的,有意义的歌颂或是批判也是需要理性作为基础的,而自由也应该是有限度的,它不应该是无知的狂欢和暴力的垄断。请让我们与互联网上的庸俗保持一定的距离,把一部分网红博主当作负面教材,学会品味人性的光辉,度量道德的尺度,不谄媚流量,不粉饰现实,不回避问题,不编造鸡汤故事,以锐利的目光、冷静的头脑和温暖的心灵走完这短暂而珍贵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