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看待太阳?人类可以“造太阳”吗?7月20日晚8点,第二季《科学公开课》在@中科院物理所 @中国物理学会 和@国家天文台 抖音直播间同步开播。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带领网友探索太阳,认识宇宙中最灿烂的星辰。本场直播吸引约20万人次观看。有网友表示,“想不到居然有在中科院上课的一天。”
公开资料显示,汪景琇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科大资深讲席教授,长期从事太阳磁场和太阳活动研究。科研工作外,汪景琇还积极参与各类科普工作,如到各地中学进行太阳与前沿科学相关的科普报告。
当晚的直播围绕“古人探索太阳的历史”“人造太阳研究”“地外生命”三个主题展开。据汪景琇介绍,迄今所知人类最早关于太阳的记录,是16500年前在法国拉斯科洞穴中留下的壁画; 公元前2137年,中国天文学家开始记录和预报日食;公元1424年,中国明朝皇帝朱高炽亲手绘制了太阳黑子图;明朝同时期的欧洲,哥白尼正掀起一场天文学革命。当时“地心说”流行,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而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打破了神学桎梏。随后,开普勒提出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人类对太阳的研究不仅仅是停留在观察和发现阶段,还将太阳视作前沿科学的实验室。汪景琇解释,太阳的能量来自内部的热核反应,其一秒释放的能量够美国使用500万年。那么,人类是否可以模拟太阳核聚变并将其利用起来生产清洁能源?汪景琇表示,人类正为之努力,“我国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这是太阳研究对受控热核反应的推动。”
“研究生命的起源本来就是天文学重要的课题”,汪景琇认为这些年关于生命起源的研究变得更热闹起来。但他指出生命的存在不只需要水,还要有适当的电磁环境。比如地球的磁层像个屏障,把太阳风里的高能粒子屏蔽了,也不让太阳风把氧分子全部剥离走。由此,汪景琇表示,“生命的存在除了需要水之外,还要看是否有适当的电磁环境保护那里的生命。”
直播最后,汪景琇总结说,从拉斯科洞穴的太阳符号到今天触摸太阳的帕克探针,人类对太阳和宇宙的科学探索从未停息。他号召青少年朋友要树立远大的科学理想,争取早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介绍,《科学公开课》是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联合打造的纯公益、全开放科学教育课程。汪景琇、童庆禧、严加安等3位中科院院士,以及19位科研学者将在节目中为网友们科普科学知识,分享科学奥秘。节目自7月20日起每周三至周六晚8点在抖音播出。网友可在@中科院物理所 直播间 或搜索“科学公开课”观看直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院士学者在互联网上“开课”。去年10月,中国科协与抖音合作打造了《科创中国·院士开讲》,栏目邀请多位院士讲授各类顶尖科技知识。目前第2季内容正在账号@院士开讲 更新中。暑假期间,抖音还推出多场知识直播。7月12日,抖音联合中国物理学会、北师大科学教育研究院推出的“科学1小时”物理直播课上线,每周二晚7点在抖音账号@中国物理学会 播出。在抖音学习“硬核”知识,正成为一种潮流。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