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科图设计献上西南"医院+养老院"地标之作:中国峨眉山国际康养中心,将于2023年落成

科图设计献上西南"医院+养老院"地标之作:中国峨眉山国际康养中心,将于2023年落成
2022年08月12日 10:07

  科图设计医养结合新作——中国峨眉山国际康养中心

  △鸟瞰图△

  “文旅康养”千亿产业集群,西南康养地标之作

  峨眉山作为世界“双遗产”所在地,生态禀赋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纯正的康养“血统”。响应十四五规划,在峨眉山市大力发展“文旅康养”千亿产业集群战略布局下,“中国峨眉山国际康养中心”为匹配“国字号”战略布局应运而生,是四川省重点项目!项目规划占地约1100亩,由峨眉山市与尤迈健康、华西医院强强联合打造,一期为医康养护综合体,包含国际高端康复及颐养中心,将一站式“医养结合”产业链植入,培育壮大峨眉康养产业。项目总建筑面积27.31万平方米,包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峨眉分院16.1万平方米,康护中心10.13万平方米,国际康养论坛及康护培训中心1.08万平方米。康护中心包含了康复医院、护理中心、颐养中心、老年大学、康养配套等功能,由科图一体化设计,现已进入到施工图设计中,将于2023年底呈现。

  鸟瞰图

  板块分析

  项目定位

  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峨眉分院为核心保障,康护中心为支撑,智慧康养社区和颐养中心为载体,智慧数据为手段,形成「国际康养中心&国际养生目的地」,打造从医到养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为二、三期项目赋能。

  本次设计板块对项目的示范赋能作用:

  1.整合原有的康养资源和业态;

  2.形成整体化和策略性的运营;

  3.华西医疗资源的延续以及设备的共享;

  4.和整个康养项目实现共享联动,为整个项目服务;

  5.通过康养产业业态与项目其他业态的融合互动,提升原有业态价值;

  6.为整个项目客群提供更为精细、特色、专业的医、养、健、管、住、护一体化服务;

  ......

  设计推演

  一个良好的设计均是既定原则上的创意延展,我们整合业态,通过三维模型验证建筑、机电、设备、管道等,确保空间使用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

  第一步:契合场地形态,形成基本建筑体量,确定口部和功能;

  第二步:规划景观落点,为项目整体设计奠定基本环境;

  第三步:初步规划建筑体型,形成总体建筑趋势;

  第四步:剪切为单元式,根据业态使用功能的原则进行划分,将项目进行单元式划分;

  第五步:增加空中花园和优化景观,为项目的建筑形态提供更丰富的变化;

  第六步:优化建筑形体,通过线条变化及平面变化将原有呆板的建筑形体进行优化,做出形态优美、造型丰富、适应性更强的建筑。

  功能定位

  流线设计

  在医康养设施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流线是影响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之一,须在设计初期进行综合考虑。一旦流线设计错误,很可能造成建筑的“硬伤”,不易修改,会长期影响整个设施的运营效率。本次设计注意提高效率,避免病人往返迂回,在最短时间、最短距离中完成诊疗,并最大限度地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车行流线关系图

  人行流线关系图

  功能布置图

  沿街效果图

  建筑设计

  特殊的双遗文脉奠定了设计的出发点。我们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山石之形抽象出建筑的形式语言,并融入功能,形成最终的建筑形态。综合医院棱角分明,如高耸的山峰;康养展厅如低伏的流水,呼之欲出;中部的康养中心则在刚柔之间进行承前启后的完美过渡。不同形态的体块堆叠,形成梯度变化的建筑轮廓线,与相邻场地的建筑形态互补。

  建筑立面整体采用新中式风格,在攫取现代潮流元素的同时将峨眉独特东方恢宏之势彰显。设计时我们用“扭转、混接”的建筑语言,通过利用变化的阳台、力挺的结构柱、出挑的飞檐、通透的玻璃阳台、温暖的木纹外墙面…...将传统与时尚相互交融,让传统元素焕发出现代生机,使建筑得以同时回应城市肌理和峨眉文脉。其简洁的艺术表现手法彰显建筑特点及文化特色,提升项目的整体氛围感,让所有入住的客群能在这里感受到别样的度假魅力,利于康养。

  内庭展示

  景观设计

  我们将峨眉地域文化、建筑改造特质与最核心的“人”串接在了一起,以回应场地肌理与场地文脉,确定了设计的基调。以“院”来承载了峨眉这座城市独特回忆,为项目注入了场景感与故事性,匹配半围合的空间设置,潜移默化提升空间品质特征。

  内庭展示

  中庭内“树”的引入,柔和了建筑过分硬朗的雕塑感,既形成了场景化气质,也让空间有了向心感。共同构成温馨而舒适的医康养空间。而下沉式绿化空间的打造,不仅是建筑与台地、台地与台地之间的空间变换,更多了一层台地与下沉空间的趣味转换。

  沿街效果图

  局部效果图

  在行政楼与颐养中心入口一侧,我们设置了一个开放的,具有昭示效果的景观界面。将北侧道路与建筑入口场地接平,用具有对称性的铺装及植被营造一个仪式感的入口空间,同时沿建筑外围布置连接环场地的消防道路,保证应急条件下的地面车辆交通,配合景观乔灌木,使得4米宽的道路嵌入在绿化场地之中。从人视高度看,能够让景观视觉一体化,更具冲击力。

  多层次变化内庭+双环游式步道空间

  内庭空间则因地制宜,结合场地现有高差,将建筑层级围合出的空间,设计为台地式景观,在台地绿化与建筑之间,部分留出“山谷”作为通道空间,形成犹如建筑镶嵌在山峦叠嶂中的效果。为了保证使用者在其中的步行体验,有意识的设置了双环的游步道系统,小环游步道约为160米,主要为平地,连接场地内的各个小功能空间。大环游步道约为320米,涵盖能够体验场地高差变换的景观楼梯及坡道。让场地内通道空间不仅可作为建筑的交通功能,也可满足使用者景观视觉体验及锻炼功能。

  沿街效果图

  鸟瞰图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中国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