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海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菲律宾沉船潜水

海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菲律宾沉船潜水
2022年08月15日 18:13

  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是海洋领域讨论的热门话题,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黄学彬院长和中国太平洋学会海岛旅游分会副会长梁源媛接受采访,并给出了海洋文化遗产中海洋沉船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两种途径。

  海洋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是沿海地区及海洋线路上人类涉海活动而产生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海洋文化遗产根据存在形态分为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和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港口、古船、古航线、民间信仰以及宗教遗址文物、海防海战遗址及古渔村集镇等;而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郑和文化、海权文化、海洋信仰文化和海洋民俗文化等。” 中国太平洋学会海岛旅游分会副会长梁源媛说道,“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包括忽视海洋文化遗产挖掘与传播,海洋文化遗产资源的“过度商业化”和“单一型开发”,重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而轻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学彬院长介绍道,海洋作为古老的交通运输通道,承担了政治、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角色。海洋沉船文化遗产是海洋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海洋沉船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传承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途径是将沉船进行打捞文物展示在博物馆。如代表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文化的"南海I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上载有文物6万至8万件,且有不少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目前“南海Ⅰ号”已经安安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水晶宫里,对她今后的水下考古工作将按照步骤一步一步的展开。这种水下考古工作方式是属于世界水下考古的首创,水下考古发掘全过程向观众开放和演示。

  第二种途径是保留沉船在海底,保护性地开发为沉船潜水点。如代表海防海战文化的菲律宾苏比克湾及柯隆的沉船潜水。苏比克湾已经发现的沉船大多是二战时期的美军军舰,而柯隆沉船大多是日本船只,沉没的船只已经与海洋生态系统共生,部分形成珊瑚礁系统,同时沉船也为海洋生物提供庇护场所,使得慕名而来的潜水员既能感受海洋历史文化也能体验海洋生态文化。

  其中柯隆的沉船潜水为世界瞩目,最长的沉船Okikawa Maru的船长可达168米,沉船的种类包括日本海军舰队的冷藏运输供给船(Irako)、货轮(Olympia Maru)、军舰(Akitsushima)等,已发现的沉船有十三条,其中十一条已成为成熟的沉船潜水点。这些沉船默默的述说这那段战争历史,给人以警示,唤起人们对和平的憧憬。

  黄学彬院长补充说,发展可持续的沉船潜水,能够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同时是对海洋文化遗产的欣赏与传承。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文物考古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