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观象——不朽的幽光》 中国文化艺术的求索之展

《观象——不朽的幽光》 中国文化艺术的求索之展
2022年08月16日 09:57

  近日,胡建明作品展《观象——不朽的幽光》在杭州赛创艺术空间开展。

  平匠文化作为本次展览的主办方,在开展之即,作为见证全程的记录者,第一视角带来精彩预告。

  胡建明研究生时期的导师、知名艺术家李秀勤,在展览开始前写了一篇对弟子饱含谆谆之情的前言,前言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对年轻艺术家的理解和期望。

  据悉,胡建明,字无离,1982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宁海,硕士学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源,用当代艺术创作形式,以作品为对话媒件,传达对于中国传统书画,中国传统民俗,中国人文等立新的哲学观和史学观。2011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2012年3月,策划《竹迹行》主题艺术展,其中创作了《172棵树》装置作品,以及以牦牛为主题创作的《天路》系列,在杭州复兴大院的“谁房子”空间成功举办。2012年开始社会型艺术家的美学生活实践,创立平匠文化,将艺术理想通过生活美学、非遗再创新等方式进行系统性实验。带领团队,将传统竹编、瓷器、漆艺、布艺、木艺、文房等多个领域国家级非遗进行了创新创作。2021年10月,胡建明对中国书法、民间占卜文化、兰文化做了以此梳理和思考,并创作了几组系列化的作品,于10月在杭州赛创艺术空间举办个展《观象——不朽的幽光》。此次展出的《旧新书》,《文人自观》、《镜象》、《秋水东流》、《芳华》、《浮生》系列作品,用当代艺术形式创新创作,对话古今,触发思考,求索答案。2009年5月参加湖那边——中国美院青年雕塑家作品邀请展,2010年6月参加李秀勤工作室《锅炉》展。

  《观象——不朽的幽光》,中国文化艺术的求索之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之美,美在历史,也困于历史。就像梅兰竹菊,诗词画赋流传了无数佳作,君子言志的表意亘古不变。直至今日,当代人的四君子画作,依然照着水墨的惯例,但其境界鲜少有古文人之怀。除此以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也存在着很多“文化弃用”(被历史淘汰的或者是当代人看来不可信的文化),很少有人意识到文化弃用和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心理活动存在的联系。

  这次作品展《观象——不朽的幽光》,艺术家以参与者的身份观中国文化艺术的古今之象,突破传统视野的局限和思维的界限,以微见著,用当代艺术表现形式创新创作,试图用新的视角来触发思考,求索答案。

  用镜子来创作,《文人自观》系列的“破与立”

  中国文人寄情山水,以物言志。千百年来,梅兰竹菊为文人的经典意向,后世人喜以此作书画来抒情。墨守成规的流传,始终是在“复刻”传承,如何突破是当代艺术家的命题。

  在问及到这系列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哪里时?胡建明感怀道:“艺术品创作从来都不是某个时刻的灵感涌现,它一定是艺术家在日常中思考着,酝酿着。而此次作品展中《文人自观》系列则来自于日常生活中我与兰和竹建立情感联系时的思源。”

  《文人自观》中,可以看到不同传统以水墨在徽纸上写兰画竹,不见兰竹的形态之美,甚至无法名状为何物。实则是胡建明以镜做画板,绘出兰与竹的微观之象,探索其精神本源——兰的王者之香从何处来?在成为节节高的竹子之前是怎样的低姿态?

  《文人自观》系列

  莳兰花满庭,微观兰花的花蕊,别具洞天。渺小的盛器散发着幽兰之香,是兰孕育生命的本能,也是中国文人悠远的高雅淡泊的本源。千年前的文人或许感怀过,却从未见过。千年后的现代人或许见过,但不会像古文人那般感怀深切。

  现代人是无法与古文人感同身受的。所以在如何建立作品与观众的对话上,胡建明想到了用镜子——观镜,观自我,观王者之香。

  《兰》中,大胆展现了“性”之美,这种美感在《竹》的镜画中更加动人。作品创作的印象来自于胡建明每年都会同父亲一起上山挖笋的记忆。

  “穿梭在竹林里,寻找那些尚未破土的笋,那是一种本能的微观和探寻。创作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它们在成为口腹之欲前,在地下暗自涌动的生命力等待着破土而出的画面。在成为一根竹子之前,它就像一座孤独的山丘积聚着力量。像婴儿饥饿时本能寻找的母乳。”胡建明回忆道。

  兰竹的意向之美,是中国古文人固化的浪漫。《文人自观》,兰依然是兰,竹还是竹,而胡建明从不同维度去解构,希望这个全新的视角和艺术形式能够开拓出一种当代可以和古人对话的语言。

  《镜象》镜中的万象

  世间万象,人生百态,生活中的千百种情绪在这个时代成了一条又一条共享信息,碎片式的零落在各种记录里。当代人的万象,比过去更易入微观察。

  《镜象》系列

  不同品种的兰之花蕊,形态各异,气息有别,韵味各有千秋。而这之中的大道很朴素: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中国文人惺惺相惜了数千年,再联想这天各一方,人尽不同,是什么让他们追求兰之高雅情怀有着一致性的共鸣?

  “我的答案就在镜中,是数千年不断的对话从未停下过的张望和细究,是一代又一代源自本体的传承。用镜子创作的另个意图,就是为观众预留一个交互空间,留存世间万象。”胡建明说道。虽未闻过各种兰花之香,但能够在镜中想象到这些兰花的不同之美。

  《浮生》本心与信仰的距离

  “筶”,是流行于江南地带的一种民间占卜之术,用类似于牛角的弯竹蔸(成熟毛竹的竹根)剖半,占卜者在神前投掷,观其俯仰,以定吉凶。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这种民俗。这也是胡建明创作《筶》的灵感来源——当代人信仰的缺失。初始以为这五座雕塑意指神明,但再细品却感受到了当代人共同的忧伤。

  “我把与神沟通的媒介“筶”作为本体,依着“筶”自然的形体打上石膏,再用树脂封存五行之色为披风,以木作舟,让这五位孤者分立在各异的独木舟上。”胡建明说道。

  在这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光鲜顺滑的外表与古朴粗糙的内里形成微妙的反差。千人千面千态,游离在“人与人”的江湖间,随波逐流有时,乘风兴浪有时。

  《浮生》系列

  命运之舟会行向何方?蒙昧时代的无解与开智时代的不解,前人信神而后敬神,后者大多数敬神却不再信神。当神明的力量被弱化,当代人的精神寄托该交付给谁,又该何去何从?所以这五座雕塑不是神明,而是正经历着各种不同困惑时期的孤独者,一如你我。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