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都教育王选民: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风起 持续发力产教融合

文都教育王选民: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风起 持续发力产教融合
2022年09月14日 10:00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施行。这是职业教育法近26年来的首次修订,也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再加上近几年“双减”落地,K12学科培训退潮,不论是政策利好还是市场需求均表明职业教育正迎来高光之年。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职业教育得以再次站在时代聚光灯下的深层原因为何?技术赋能下,职教行业呈现出何种发展趋势?教育机构又应如何紧跟政策、找准未来发展航向?近日,文都集团总校长王选民基于自身多年从业经验及洞察,就以上话题给出了自身的思考和建议。

  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矛盾较为突出

  “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就业总量显著增加,但就业结构亟待优化、就业质量仍需提高。随着我国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劳动力供求两侧均出现了较大变化。一方面,据教育部数据显示,相比职业教育体系较发达的美国、德国,我国高等教育学校输送的研究型人才较多,应用型人才占比仅为44.4%。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对于高新产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大,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艾媒咨询2019年职业发展教育研究报告中的相关数据显示,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达到2:1以上。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推测,2025年,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等十大领域人才缺口将高达2900多万人。

  “各行各业的人才已不再是简单的数量需求,更多是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王选民表示,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当下社会对职业教育尚缺乏认同,短期内学术类普通教育更受青睐,转变社会固有观念还需要时间,“但长期而言,在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驱动下,偏重专业技术的职业教育必将日益受到重视”。

  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数字化新模式

  在政策的引导及经费的支持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快速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在逐渐完善。而随着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人才市场对数字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高,数字化浪潮也催生出职业教育的更多新模式、新探索。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已接近1100万,而且伴随全行业数字化的快速推进,数字人才需求缺口还会持续加大。

  王选民指出,企业应深刻认识到数字化之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敏锐感知产业变化,开发与时俱进的专业研发能力。职业教育数字化代表的不仅仅是将职业教育从传统的线下教学转移到线上的过程,而更多地是结合线上线下优势进行组合教育,以求达到职业教育目的的最优成效。他强调,企业应当迎接数字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推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等多方面数字化转型,不断开发OMO等组合型教学模式,持续推进产品升级,深度整合课程资源与教学服务资源,全方位提升行业效能,培养实战性数字化人才。

  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专业技能人才总量在整体劳动力中的占比依然偏低,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仅30%左右。此外,近期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也明确提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注重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合作”,更加侧重培养实战型数字化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向推动下,职业教育展现出更加广阔的时代蓝图”。王选民表示,职业教育应始终秉持服务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初心,以高度责任感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积极呼应社会需求,为各行业主体持续输出高标准人才。率先转变教学观念,即从学历教育转向学力教育,始终以教学为中心,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同时,扎实开展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企业与职校开展多形式合作,进一步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

  十八大以来,我国校企合作已呈现出多样化格局,作为老牌教育企业的文都教育也紧跟政策步伐,积极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2021年,文都教育联合陕西师范大学等近30所高校共建校园生态新格局,与多所院校共建“人才培训实训基地”,通过建立覆盖多维就业场景的见习基地,进一步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也为学生铺就了一条快速提升职业素养的绿色通道。未来,文都教育还将继续与行业深度绑定,不断优化产品体系,助推职业教育育人方式改革,为职业教育培训行业创新性发展添光增色。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文都教育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