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耄耋丝竹艺人走进国科大传统音乐课堂——《一曲清音话江南》学术合作交流开场

耄耋丝竹艺人走进国科大传统音乐课堂——《一曲清音话江南》学术合作交流开场
2022年09月19日 10:14

  2022年9月14日,由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与国科大杭高院公共课教学中心联合举办的学术交流在国科大杭高院13号楼110教室开讲。国科大杭高院公共课教学中心的特色课程《中国传统音乐鉴赏》,在今年秋季学期以全新模式与同学们见面。第一场讲演小组,由国科大2022级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研究生车璨聿、纳米生物材料方向研究生严弥迦、浙江音乐学院2021级民族音乐学方向研究生廖西滢组成,她们以《一曲清音话江南——杭州金朝晖江南丝竹乐社、乐人、乐事》为题,浙江音乐学院洪艳教授为课程负责人及主持人,国科大杭高院物理与光电学院党总支书记亓洪兴研究员与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书记方振宇副教授受邀担任此次评议嘉宾。

  曲《中花》客宾动

  讲座伊始,课程主讲老师洪艳教授向在座各位介绍学术交流赛制,向特邀到场的两校领导以及金朝晖江南丝竹社的四位江南丝竹传承人致以谢意,他们是平均高龄82岁的顾骏老师、王宗祥老师、齐碧君老师、贾培源老师。而后由主讲人廖西滢和乐社的老先生们以及助演嘉宾黄子倩、辛颖为大家演奏了《中花六板》作为开场。一曲丝竹奏响,撩拨了听众共同的心灵和弦,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已然被江南丝竹“相和”之声所折服。

  丝竹清音风韵传

  严弥迦、车璨聿、廖西滢小组在《熏风曲》余音缭绕中闪亮登场,以《一曲清音话江南》为题,从江南丝竹及乐社历史、音乐风格及代表曲目、江南丝竹音乐特征三部分讲述。严弥迦首先对江南丝竹的历史变迁和金朝晖乐社的发展做了趣味性的介绍,并与廖西滢合作采用“相声”的方式展开讲述。车璨聿则从材料学的角度进行生动比喻:“了解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就像在思维的结构上负载催化剂,能更快的在个人、乐曲、乐手之间产生独特的化学反应。”而后,廖西滢带领听众学习了《老六板》的工尺谱韵唱,并与顾骏老师合作展示了“板眼”“加花”的实际运用。三位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因为对江南丝竹共同的兴趣为大家带来一场深入浅出的传统音乐讲座,让观众在听觉和视觉中切实地体验、参与和理解到了中国音乐的典雅风范和国乐的独特风华。讲演分享结束后,特邀嘉宾又合作了一曲《紫竹调》,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在场的听众们不禁沉醉其中。

  立根铸魂国乐兴

  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党总支副书记方振宇率先评议,她诉说了她少时听江南丝竹的记忆,她感动于这样的一个契机,让她又找回儿时记忆。如今我们的音乐课堂也在与时俱进,音乐院校与理工院校学术思维的交流正当是最好的时节。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甲亭、环境学院副教授朱娜丽老师及国科大公共课教育中心的高迪老师,讲述了他们都特别希望他们自己的下一代能接触和理解传统音乐。物理与光电学院亓洪兴研究员旁征博引,他谈到儒家崇尚的“礼乐”制度,推及社会的和谐安稳,必合乎礼、正乎乐。亓教授还提到要认识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对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和精神命脉,更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坚实根基。

  洪艳教授认为,今天的传统音乐讲演,就找到了这个连接点。其一,老先生作为“传者”,年轻人作为“承者”,是音乐文化生命延续的连接点。其二,演奏者与听众们也建立起了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的连接点。其三,作为非遗的江南丝竹展演,是国乐从过去走向当代,从遗产走向生活的连接点。其四,传统音乐的魅力、人文的共鸣、文化的连结,让我们找到连接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讲座最后,观众们在乐人《春江花月夜》的余音中流连忘返。国科大杭高院的同学说,第一次欣赏江南丝竹就获得了如此礼遇,既震撼又沁人心脾。我们希望年轻一代能够多多花时间去了解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且向老一辈学习,将中华文化不断传承和发扬下去。(文:廖西滢)

  (来源:新视线)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