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之凯:《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作者
市场经济体制,在供不应求的经济发展阶段,曾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进入供过于求阶段后,会不断呈现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面。
(一)市场经济进入供过于求阶段后开始阻碍经济发展
1.供需失衡和产能过剩
传统市场经济竞争的盲目性,已经造成经济下行,产能过剩。
当然,供需失衡和产能过剩,不仅是由市场经济体制竞争盲目性造成的,还有市场经济体制分配严重不均衡导致中产阶层消费潜力被削弱的原因,以及生产力提高后,社会消费品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消费需要的原因。
2.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扩大
由于市场竞争的结局导致失败者处于新一轮竞争的劣势,而成功者则积累出新一轮竞争的优势。每一轮竞争胜利者总是少数,失败者、被淘汰者往往是多数。其结果是,胜利者凭借优势在不断将社会财富装进自己口袋的同时,也将各个行业推向垄断和准垄断,又在推进中将社会财富集中到了少数极富阶层,而将竞争中的多数人推向失败人群和失业人群。有人说,贫富差距扩大不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理由是有些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比欠发达地区小。殊不知,这是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把贫穷人口这个“分母”输出到欠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结果。
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社会成员占有资源的差距扩大,也导致市场不公平程度的扩大。市场竞争越来越像是一场由小孩、老人、运动员一起进行的万米赛跑,无论“比赛”过程表面上看如何“公平”,本质上都不可能再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通常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都会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地区差距。这个差距也在市场竞争“好”结果和“坏”结果的积累中不断扩大。
3.就业问题解决难度加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解决城市劳动力就业会越来越困难。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人们有能力用一天的工作时间生产出几天需要的消费品,也有机会更多地使用自动化机械或机器人生产,这意味着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将制造更多的失业者。另一方面,贫富差距的扩大,会压缩有消费刚需阶层的购买力,缩小生产所依赖的消费市场,最终减少劳动者的就业机会。
4.资源与环境恶化影响可持续发展
生态平衡、环境净化、资源保护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由于盲目生产、恶性竞争,世界上不少国家存在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资源利用不可持续的严重问题。市场经济体制完全无计划地开发,给地球带来了严重的发展危机。
5.物质产品和健康的精神产品供给严重失衡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竞争的“利己”性在很多情况下影响了正确价值观的建立,结果,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和提高了,但信仰没有了,价值方向找不到了;挣钱的机会多了,但挣钱的手段有的却失去了做人的底线;普通物质产品供给丰富了,但积极向上的精神产品却少了。
6.传统市场经济体制“看不见的手”正在失灵
西方有现代经济学之父称谓的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经济运行的幕后组织管理着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问题的处理既及时又到位。所以,社会经济根本就不需要“看得见的手”,不需要由国家和政府来调节管理。政府只需要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就可以了。
但市场进入供过于求阶段后,这只“看不见的手”更多时候会帮倒忙,或者说这只“看不见的手”根本不起作用。比如:
在产能严重过剩条件下,市场一旦出现有商品不够供应,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反应并不会将价格提高后静止地等待“劳动者和商人”去增加投资,而是招来一批竞争者进行“价格战”,又有一批竞争者成为“烈士”。如果竞争者暂时由于在技术、资源、渠道上的优势而供不应求时,“看不见的手”所支配的行为也并不是把这个市场公平开放给其他竞争者,而是试图利用自己的优势将其他竞争者排斥在外,从而达到垄断这个市场的目的。
再比如,世界经过几百年的市场经济竞争,差不多每个行业都已经被少数企业所垄断和准垄断。而行业一旦被垄断和准垄断,所有由“看不见的手”调节的经济活动,都有可能被垄断者操纵,其合理性和均衡性便无从谈起。
还有,贫富差距还在扩大,由此造成的影响同样在扩大中。在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过大导致对市场不利的最直接后果是市场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消费市场因富人、穷人在需求和购买力上的不匹配而萎缩了。这几种情况汇总起来,就是市场经济赖以发展的“市场蛋糕”不仅不能增大反而有可能缩小。亚当·斯密当年发现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在贫富差距扩大面前,不是缩小差距的推手,而是扩大差距的推手。
(二)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下周期性危机很难避免
传统市场经济体制导致的以下三个严重危机可能很难避免。
1.贫富差距过分扩大以至于固化,社会矛盾激化很难避免。
传统市场经济体制无制约的竞争,可能导致多数人无法接受的贫富差距扩大、正能量价值观缺失及贫富差距固化趋势。这种经济体制进入产能过剩阶段后,第一个直接结果是少数人极富,而多数人则行走在致贫的路上——贫富分化不断加剧。第二个结果是作为衡量竞争结果的金钱财富作用不断被强化,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向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第三个结果是贫困阶层难以在后续市场的竞争中翻身:因为贫困,创业、挣钱的“门”不再存在;因为贫困,无法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意味着可能世世代代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以致呈现贫困的固化趋势。
2.供需失衡可以引发周期性经济危机
见右下图,从供给侧看,经济运行中的权力、资源、货币资本等影响公平竞争的要素,在长期的竞争积累中,不断集中到少数财团和垄断大企业手中,而中小企业则不断被竞争所淘汰,形成财产占有比例大企业大和中小企业小的格局。
在需求侧,极富裕阶层除去炫富满足心理需要的消费外,差不多已经没有刚性消费需求;低收入阶层有消费需求却没钱消费,中间层中一部分因房债而缩小了消费能力,还有一部分则在对未来缺乏信心下不敢消费。综合来看,市场经济赖以繁荣发展的市场“蛋糕”,有缩小的趋势。将供给侧和需求侧结合在一起看时,可以看出经济“失衡、浪费、流通不畅”的总态势,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中还大量存在着“失衡、杠杆、过剩,浪费、就业难、企业倒闭”等泡沫和经济危机发生诱因。
经济危机本质上就是供需严重失衡的集中爆发。从供给侧看,盲目竞争,导致大量的产品滞销浪费,再导致大量企业举债最终倒闭;从需求侧看,各层级消费人群的消费受阻,导致消费市场缩小;从金融业看,滥印钞票,加上投机和加“杠杆”致金融泡沫膨胀,等等。这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严重程度达到一定值,都可以诱发一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发生后,大批企业的倒闭减少了产能,又通过危机过程积累起消费需求,往往再通过政府有针对性的强经济刺激措施释放消费潜能,最终又会缓解其中的供需矛盾实现一定程度的经济复苏。可是,由于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并未在这些调整中消除,经济危机仍然会在一定诱因下发生,经济危机不可避免。
3.对超发货币的超过度依赖必然会导致货币泡沫化
第一,货币与剥削。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还是一种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是一种储藏价值的等价契约,也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还是国家打通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通道的催化剂。当货币(钞票)成为一种独立于物态财富之外的“货币商品”时,当这些货币发行者不尊重其中的契约而滥印时,货币将可能充当资源控制和经济剥削的新角色。
(1)世界主要铸币国美国用美元霸权收割世界“韭菜”。
世界货币的发行国几乎都利用发行货币国的权力,超越客观经济规律多印货币,并将通货膨胀转嫁到货币的使用国。如果说印刷假币是犯罪,那么货币发行国利用发行权合法地、过量地、无实物财富做支撑地印刷假的“真币”,也是一种掠夺和剥削行为。
这其中,最需要关注的是拥有国际铸币权的美国。2020年初美国国债规模是23万亿美元,到2022年初达30万亿美元,两年增加7万亿美元;美联储这两年来,不仅左手印美元,还右手买美债,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
美国美元放水时,美元泛滥,流向世界各地,虚推所在国股市市值。过几年美联储开始加息,美元回流美国,于是各国货币贬值,股价暴跌。随后,美国资本会趁机收购世界各国的优质资产――收割韭菜。
(2)货币不按经济规律泛印,多数流进大财团、大企业口袋。
货币量化宽松中,少量资金进到了实体企业,支撑了部分中小企业运行,但多数最终进到了大企业和大财团口袋。巨量货币的集聚,为更大的分配不公平累积了条件。
第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垄断企业生产的盲目性,导致产品生产环节存在大量没有价值的“滞销品”,使大量账面财富充满水分。
通过生产转化为产品的那部分财富中,包含了社会新创造的剩余价值(利润),按照现在的经济理论,这些新增加的财富可以按货币的契约原理,被等值印制成钞票。而其中就包含无法变成商品的“滞销品”。
第三,货币被当成“商品”,杠杆加大,呆账上升,风险不断积累。
货币中的很大部分最终成为大企业、财团、金融机的猎物。有些机构又将这些资金通过影子银行,以抵押或其他金融衍生品加杠杆后再次投资到房地产、股市等市场,去用钱生“钱”……,变成随时有可能破灭的泡沫。
第四,货币在不同规模企业间的占有比例极不均衡。
(1)货币总量并不少。单纯就货币的总量而言,并不会因为出现“滞销品”而使货币紧张和缺乏,因为在这些过程中货币只完成了转手和储蓄,任何一个环节都没有把可流通的货币销毁,即使产品变成为“滞销品”。
(2)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就市场经济体制中绝大多数的、解决劳动力就业贡献最大的中小企业而言,货币资金最容易变成不能流通的“库存商品”,因为这些企业在自由市场竞争中处在最盲目的状态中。对于这些企业而言,产品变成库存商品卖不出去,就会实实在在地缺少可流通的货币资金,陷入困境。市场经济体制自由竞争的结果:一方面,流动资金在生产企业不断向垄断企业集中时,少数垄断大企业拥有的资金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这种被不能流通的“库存商品”占掉资金而缺乏现金的中小企业也越来越多。与之对应,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被不能流通的“呆账”占掉资金也可能越来越多。
(3)盲目的市场竞争阻碍货币资金的平衡利用。在拥有多余货币资金的单位和缺少货币资金的企业之间,如果存在一种自然的平衡机制,那么就不会出现货币实际已经泛滥了还需要大量印钞票的情况。处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虽然自己货币形态的资本用不完,但也不会支持有可能成为自己竞争对手的中小企业。
第五,拥有权力的政府越来越依赖于印钞解决经济问题。钱都装进大财团、大企业的口袋,政府没有钱又想解决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印钞票是最方便、最快捷的方案。
市场经济体制导致的行业垄断和货币被少数企业囤积的趋势具有必然性,因此导致中小企业因盲目生产而缺乏可流通货币也具有必然性。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不仅无力减缓这种趋势,而且还在推动这种货币占有的不平衡。于是,唯一可行的措施只有一个:政府用“量化宽松”印钞票,再用行政命令推进一些基础建设工程以便稳定经济增长,以保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存,从而维系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发展。
结果,一方面政府不断“印钞票”,超大企业和财团不断集聚“钞票”,实体企业则不断生产“滞销品”而“资金短缺”,又需要政府不断地“量化宽松”印钞票,不断投资中小企业能维系生命的工程来维持经济运行。从微观上看,产能越过剩,这种情况越严重。于是出现由政府主导、谋求企业生存以稳定劳动者就业的印钞循环,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投资(现钞)→大量资源转化为不能用的库存(转滞)→资金流转不畅再印钞票(印钞)”。这个循环的直接后果是资本泡沫越循环越大,社会分配中贫富差距也因所印钞票主要流进极富人群而越来越大,政府也因再无其他手段干预而越来越依赖印钞。大量的钞票流进了大财团和大企业的口袋中,政府的控制力越来越差,资产泡沫破灭的风险越来越高。
以上内容有部分转载自《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第一章“经济体制及其实践效应比较,”部分文字有删减和调整。
作者简介:
潘之凯,1948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郊区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遥控遥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4/SC1)委员、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作者,定制出行交通专利发明人,有着长期在国有大型企业及科研机构担任相关领导的工作经历。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