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两业融合”探新路 “龙泉驿制造”绘宏图

“两业融合”探新路 “龙泉驿制造”绘宏图
2022年10月10日 14:22

  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以汽车主导产业为重点,创新实施“五大行动”,加快建设“两业融合”示范区、成渝制造业高地,力争到2026年,汽车制造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整车产量比重超过20%

  一汽-大众成都轿车基地  一汽-大众成都轿车基地

  □中国发展改革报记者 王进 何子蕊

  走进位于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的神龙汽车成都工厂,“全闭环”自动化生产线上火力全开,订单比往年增加了近一倍。一辆辆满载“龙泉驿造”凡尔赛C5X的货车从这里列队驶出、销往欧洲,预计年底将销往45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量将超过该车型产量的1/3。

  神龙汽车自动化生产车间  神龙汽车自动化生产车间

  在龙泉驿区柏合镇,成都市重大产业化项目——年产20GWh储能与动力电池生产线项目、中创新航(原中航锂电)成都基地一期已经封顶,总投资280亿元,将打造成为行业领先的智能化零碳标杆工厂,填补成都地区高端新能源电池空白,带动成都乃至全省上千亿上下游产业链本地配套及生产。

  成都经开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门户,是成都工业化主战场。自2020年8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20家、四川省唯一“两业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园区以来,该区精准把握试点内涵要求,出台《实施方案》,以汽车主导产业为重点,创新实施“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构建”等“五大行动”,打造多元共兴的“制造+服务”现代产业体系,逐步走出了一条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两业融合”新路。

  目前,该区已聚集一汽-大众、东风神龙、领吉汽车等10家整车制造企业,大众发动机、博世、联腾动力、凯迈科技等650余家关键零部件和新能源核心零部件企业。2021年汽车制造业产值达到1558.6亿元,在中国工业百强区中排名第23位、西部第1位。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2022)》榜单中排名第29位、较2021年度上升8位,是全国第六大汽车产业基地。

  聚焦补链延链

  实施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构建行动

  沃尔沃汽车品牌体验中心  沃尔沃汽车品牌体验中心

  “两业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2019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试点工作指明了方向。2020年以来,国家组织开展了两批共40个区域、80家企业试点,多元主体积极融合创新、示范引领,有力促进了“两业”相融共生,激发了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成都经开区综合实力强劲,制造业基础雄厚,汽车工业占比分别达到成都市98%和四川省90%。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利税连续多年位居成都市第一。然而,其“两业融合”重大功能性支撑性平台不多,总部企业、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企业较少等却是不争的事实,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爬坡上坎”关键时刻。

  为此,该区结合自身实际,在《实施方案》中围绕推动汽车产业高端研发、生产智造、技术创新、产品服务全链条融合发展,提出了加快引育搭建生产性服务平台、推动汽车整车转型提质、强化信息技术支撑等14项具体试点任务。主动融入和服务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三个做优做强”等重大战略部署,引领全市、带动全省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据龙泉驿区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经开区聚焦补链延链,率先创新实施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构建行动。按照“一圈八链N平台”思路框架,科学绘制产业图谱,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从完善汽车产业前端研发检测环节、提升中端智能制造水平、延伸后端汽车服务链条等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强弱项,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汽车制造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方向升级,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

  今年7月29日,总投资200亿元的亿纬锂能成都动力储能电池项目在成都经开区启动建设,分两期建设年产50GWh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双方以共建绿色汽车产业生态圈为目标,在锂离子电池研发、生产全产业链深入合作。同时启动的还有宏明日望、北汽模塑、江苏德福来、南通烨达、三鑫新材料等5个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项目,累计投资21.3亿元,为补短板强链条注入新动力。

  截至目前,成都经开区已聚集67家世界500强和57家上市公司,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81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到45家,引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初步形成涵盖全系车型和全链协同发展的汽车产业生态圈。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4.4亿元、同比增长7.2%,区域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区第27位,2022年汽车全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2000亿元。

  “当前,成都经开区正持续推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航天装备等七大重点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加快发展‘汽车+工业设计’‘汽车+金融服务’‘汽车+文化旅游’等业态。力争到2026年,汽车制造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整车产量比重超过20%。”该负责人如是说。

  强化转型升级

  实施高端优势价值链培育行动

  西门子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工程中心  西门子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工程中心

  2021年12月30日,成都新经济“双千”发布会在成都经开区拉开帷幕,中法成都生态园产业投资机会推介同步举行,现场发布188个新场景、222个新产品,向全球释放约400亿元投资机遇。这是该区在“两业融合”试点中培育高端优势价值链、强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

  成都中法生态园是成都经开区依据中法《关于生态园区经贸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而设立的国别合作园区,占地131平方公里。园区以形成具有欧盟产业特点的高端制造、基础配套服务、国际文化交流等集约化模块为目标,承担着“运用高端技术争取最佳经济和环境效益”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具有“制造+服务”的显著特征。

  业界普遍认为,“两业融合”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发展路径,其核心特征是“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在制造基础上叠加服务,从而形成“制造+服务”新模式,实现产业价值链提升,提升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自“两业融合”试点以来,成都经开区聚焦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强化生产性服务业支撑能力,从突破抢占智能网联新赛道、探索发展氢能产业新领域、塑造新能源汽车发展新优势等方面着力,实施高端优势价值链培育行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培育引入华为、腾讯、信通院等一批龙头企业;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初步建成;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约5.2万辆,同比增长108%;24家本土制造企业入选国家和省市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项目,第六代互联网协议(IPV6)覆盖率达到85%。

  其中,引进的中德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成都)工程中心更是一个典型例证。据悉,作为工信部“中德合作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标准及测试验证试点示范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中心由西门子与成都经开区共建,将成为西门子全球首个集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为一体,首个融合数字仿真与物理测试为一体,首个覆盖智能汽车从设计到量产全价值链的综合性工程服务平台。

  “令人欣喜的同时,也要看到,在‘两业融合’进程中,我区数字化推进的整体性、系统性还不够,数字赋能两业深度耦合还有很大空间。”成都经开区负责人说,下一步,将创新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打造一批智慧工厂、智能车间,创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等。力争到2026年开放智能网联测试道路300公里以上,培育扶持“两化融合”贯标企业40家,重点企业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助推存量企业释放产值500亿元。

  突出创新驱动

  实施技术领先创新链激活行动

  今年9月8日,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开幕。成都经开区率团参会并开展了“世界级汽车产业专业化集群建设”和“领航中国·资本助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系列活动,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其中,正在建设中的西部氢能产业园成为与会嘉宾关注和热议的话题。

  西部氢能产业园是成都交子金控集团和成都经开区共同建设的氢能产业综合体,总投资23亿元。园区坚持“金融与产业”融合,以氢能制储加用和氢燃料汽车的电堆系统、整车生产、关键零部件生产为核心,突出研发孵化、中试检测、总部办公、商务配套的功能布局,努力打造成为面积最大、品质最高的中国西部氢能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两业融合”是制造业的高级形态、从根本上说就是先进制造业,其核心是创新驱动、科技支撑。两年多来,各试点区域通过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赋能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服务嵌入促进产业基础再造提升,“制造+服务”叠加优势显现,逐步形成了“融合+创新”组合效应。而上述例子,正是成都经开区突出创新驱动,实施技术领先创新链激活行动,推动“两业融合”的一个缩影。

  该区大力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加快推动创新孵化转化,打好激活“两业融合”技术领先创新链“组合拳”,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3%,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61家、高新技术企业261家,初步形成“龙头企业—高成长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多层次创新企业集群。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达157家,建成投用高品质科创空间17.5万平方米。

  记者注意到,2021年6月,《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经开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出炉。获批的成都经开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将发挥其川渝经济走廊上重要枢纽作用,打造全省高端制造业产业引领区,建成对外开放的产业高地和创新要素集成洼地,加快进入国际汽车产业第一方阵。其中,构建集研发设计、检测认证、移动出行等为一体的“未来汽车城”,探索与北斗卫星导航领军企业共建智能网联导航定位技术平台,建立5G自动驾驶应用示范公共服务平台等,成为“两业融合”重头戏。

  按照计划,该区下一步将聚焦“两业融合”探索创新、多点支撑,强化“梯次培育”。鼓励龙头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高端并购、强强联合;支持现有整车企业设立区域研发、销售、结算中心;加快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深化院校企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合作等。力争到2026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45家、孵化载体10家,氢能、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提升配套服务

  实施安全高效供应链完善行动

  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
  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四川)试验基地

  一台汽车,上万个零部件,产业链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地域数百家上下游企业。以双向奔赴为内核的“两业融合”在一辆车上生动体现。在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总装车间,一台台“龙泉驿造”新车下线。风挡玻璃、天窗、脚踏板等众多来自重庆的零部件安装在了这些车上。而在成都华川电装有限公司,机械臂和智能设备高效运转,各种零部件组装成交流发电机,打包后送往重庆诸多整车企业。

  一所学校,成千上万名学生,同样诠释着“两业融合”的精彩。以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为核心,8个政府部门、3个行业协会、14所高等职业院校、50多所中职学校、100余家行业企业,成立“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教联盟”。试行“厂中校”、探索“校中厂”,成为全国首个能生产汽车的中职学校。8个专业无缝衔接汽车全产业链,安全高效人才供给推动“圈链校共兴”,打造“国际汽车匠城”……

  “两业融合”的本质,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过程融合,而非简单的产品功能性融合。《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产业链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平台型企业和机构、其他各类主体等两业融合“5主体”应从“点”上示范引领、“线”上产业链融合、“面”上聚集融合、“体”上构建产业生态体系等“点线面体”四个维度发力推进试点。

  这其中,如何提升配套服务、完善安全高效供应链,进而打造出跨区域、跨行业、跨产业链的现代产业生态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制造业向“微笑曲线”深化延伸,服务业开展供应链物流、信息服务等模式创新的“两业融合”,既能够通过供应链协同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又能够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快速产业化。

  正是基于此,成都经开区在完善安全高效供应链上着重力,通过精准招引配套项目、深化产业协作、提升物流配送能力等举措,成功招引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和左右岸配套项目66个。搭建集市场清单发布、供需匹配等为一体的产业协作配套平台。开行“驿陆通”东盟公路货运班车,畅通南向国际公路物流大通道。

  接下来,该区将继续锚定汽车“微笑曲线”完善高效供应链,将以研发新技术、培育新组织、探索新模式、构建新场景为路径,大力发展新经济优势领域,培育“两业”融合新业态,培育绿色物流、绿色创新、绿色循环等绿色低碳服务,切入发展文化创意、体育创意等创意经济。

  尤其是,将聚焦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布局新赛道,探索发展“直播+汽车”“直播+民宿”,助力特色优势产业提能升级,创新现代物流及供应链集成服务,打通现代物流服务“最后一公里”。力争到2026年,创建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新增2个文创示范园区,累计开行成都“驿陆通”东盟公路货运班车1000趟次,汽车物流企业营收达30亿元。

  创新要素供给

  实施效率协同要素链强化行动

  今年一季度,成都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2.5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102.2%。为何能取得如此成效?其中一个重要推手就是,强化效率协同要素链的“两业”深度融合。

  近年来,为推进“两业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持续强化相关政策制定和落实,强力推动要素供给,从鼓励创新用地供给,到加强优质项目培育,再到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服务机制等,各试点区域“百花争艳”,政策环境、机制体制持续改革完善。其中,成都经开区的做法值得借鉴。

  据介绍,该区从精细土地空间使用、精准政策资金扶持、集聚高端产业人才等关键环节入手,主动创新作为,实施效率协同要素链强化行动,“两业融合”要素支撑能力持续增强。探索“亩均论英雄”改革,2021年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065亩、整改低效工业用地454亩,88家规上工业企业上榜2021年四川省“亩均论英雄”A类企业榜单;创设75亿元经开产投基金,子基金达到14支、总规模285.11亿元;实施“龙泉驿英才计划”,设立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家,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9家、首席技师工作室3家。

  值得一提的是,该区充分发挥产业基金乘数效应,经开产投基金已累计推荐实施项目30余个,其中威马汽车全球研发中心、中航锂电成都基地、宇航精创等3个项目已成功落地,阿尔特新能源产业集群等10余个项目正加紧促成。成都经开产投基金荣获“中国的母基金行业百强”和清科创业“2021年中国政府引导基金50强”称号。

  下一步,该区将科学锚定“两业融合”重点领域,深化研发、生产、流通、消费四大环节关联,从政策、制度、体系、机制等方面建立和完善,聚焦精准匹配,强化要素保障,全面落实成都营商环境4.0版政策,打造“空气型”政务服务;创新发展汽车后市场增值服务等,尽快形成“两业融合”规模效应。力争到2026年,每年新增特色中介服务市场主体200家以上,经开产投基金规模突破500亿元。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两业融合”既是成都经开区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又是其抢占行业制高点、促进国家级经开区提质升位的重要战略举措。塑造“一干主导、两业融合、多元共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两业融合”示范区、成渝制造业高地,成都经开区其势已成,任重道远,未来可期。(本文图片由成都经开区提供)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