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超越蔚来和理想的零跑,上市首日破发;小鹏新款车发售,降价后股价大幅下跌。
“以低价提升销量,进而冲高估值”的发展路径受质疑;产品售价高低,也难以评判一家新能源车企价值。与之对比,注重智能化的蔚来今年一个季度的研发投入,已超过了零跑三年之和;特斯拉的服务性收入大幅上涨;华为加持的问界,黑马出世......从电动化到智能化转向的过程中,新能源车企大笔投入资金,通过差异化竞争形成百家争鸣的趋势日益明显。
赢家通吃的估值逻辑逐渐被抛弃。在新估值体系下,资本市场将以多重服务性收入为锚。
01价低冲销量的估值逻辑,为何越来越行不通?
位居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的零跑,继“蔚小理”之后,于9月29日登陆港交所。出人意料的是,零跑上市首日即破发,股价跌去三成,一天之内市值蒸发240亿元。
目前,市值徘徊在300亿港元。
新股破发,意味着高发行价、高估值并不受资本市场认可。
零跑低价冲销量,“毛利转正”遥遥无期?
究其原因,支撑零跑抢跑IPO,主要是低价冲起来的销量,然而缺乏可持续性的业绩预期支撑。围绕T30车型为主,零跑通过低价策略带动了交付量。1-8月,零跑销量已超越蔚来和理想。冲量做大销售规模,背后代价惨重:零跑平均每售出一台车亏损约3.34万元(不考虑车型)。
早日摆脱“造一辆亏一辆”的销售窘境,实现毛利率转正,是二级资本市场评价一家新能源车企业绩的重要指标。“蔚小理”中毛利率最低的小鹏,上市前夕的毛利率达到-24.0%,当年即转正,相比眼下的零跑(-44.3%)高出20多个点。如今,“蔚小理”以当下20%左右的毛利率却依然在亏损,零跑低价销售策略,直接大幅拉低了产品的毛利率,延迟了毛利转正。
若要毛利率转正,除了T30车型,零跑需要更具品质以及市场认可的产品来贡献业绩。从二级市场投资角度来看,零跑目前的低价车型实际上均无法贡献估值,尚在解决融资留下的难题。
因此,即便向来对未盈利企业宽容的港股市场,也对短期内尚难以看到希望的零跑,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高溢价估值,资本市场需要更具想象力的未来?
销量迅速增长之下,提升内生动力,才是推动企业长久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招股书显示,零跑的研发投入占比低。零跑三年间(2019-2021年)在研发方面的开支共计13.88亿元,比不上蔚来一个季度的投入。2022年第二季度,蔚来在研发投入为21.5亿元。10月3日,理想汽车发布创始人李想在微博称“我们用了3年时间与百亿级别的技术研发投入,实现了核心技术的全栈自研”“保障核心技术的落地,以及质量和供应的稳定”。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估值评价标准,日益看重车企智能化程度等多重更具未来想象力的元素,而非唯销量论。
在这一原则下,即便毛利率转正乃至盈利,也并不等于企业进入“安全区”。以国内新能源品牌中销量顶流比亚迪为例,巴菲特自2008年买入比亚迪H股,如今却大笔减持。作为现阶段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里仅少盈利的企业,高销量之下,比亚迪缺少的是服务性收入。相对传统的发展模式,制约了资本对其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而美股市场之所以给特斯拉超高的溢价估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其在充电、软件类等服务性收入前景。今年上半年,特斯拉的服务性收入已高达180.58亿元,上涨了48.9%。此时,特斯拉净利率达到了15.6%,而比亚迪仅为2.7%。
摒弃“超低价、高销量”单一逻辑,重估车企价值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是按照利润绝对值,而是按照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的预期来估值。
基于销量和未来想象力,双重因素的估值逻辑下,单车价格高低与车企估值难以直接挂钩。影响售价的因素也在增多。小鹏在国内推出高端版旗舰车型G9,发售后48小时内重新调配车型,结果相当于变相降价2到3万元。9月28日,小鹏盘中股价一度下跌超10%,跌破50港元,创港股上市以来股价新低。降价直接安抚C端消费者舆论,但伤害了资本市场对其价值的评估。
当单车售价在当下越来越难以衡量新能源汽车的真实价值,一些厂商选择打造更具壁垒的用车生态,提升服务性收入,打造出更具品质的产品。蔚来用服务、小鹏用自动驾驶、威马用智慧出行服务,纷纷为自己加码。
或许,超低价策略,从短期看消费者是最大受益人,但竭泽而渔并不可取。我们更应该抛开车企短期销量与价格调整的表象,从车企成长性等多维度来重估价值。
02新能源车企下半场,估值体系向智能化变道
当我们在重新思考新能源汽车估值逻辑时,可以看到,销量仍然是整个行业的估值参考关键。因为决定估值的其他要素,比如服务性收入高低、智能化投入前景等,一大前提是销量带来的用户和驾驶数据。
但是,单独以销量论输赢,则舍本逐末。在此,首要是打破“赢家通吃”的逻辑。
有观点认为新能源汽车将参照互联网的发展路径,因此可采取同样的估值逻辑,对企业成长性给予厚望。一些与内在价值严重脱钩的新能源汽车的高估值,恰来源于这一逻辑。打造差异化服务,以智能化带来的产品品质提升,将在新能源汽车估值体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新能源汽车估值逻辑,“赢家通吃”为何难成立?
纵观整个互联网发展,存在这样一条经典路线:依靠补贴做大规模,以庞大的用户基数垄断市场,进而提高产品价格,提升毛利率。这在外卖、打车、电商、生鲜等领域均不鲜见,一些商家“百亿补贴”的营销口号至今仍然频频出现。
新能源车企由此派生出的,通过切入低端车迅速进入市场,然后冲击毛利更高的高端市场的策略,比如小鹏汽车。作为一类利用有限资源做大市场份额的打法,这种方法已被验证颇为有效。但是,能否就此衍生出同一套估值逻辑?
从性质上来说,互联网企业是信息革命,而新能源汽车属于能源革命。在互联网赛道,企业得到用户数据沉淀,以拥用较强的用户粘性为发力点,通过“高频打低频”风卷残云般拿下一个接一个的细分市场,这常见于各大互联网巨头。然而,汽车行业是否具备用户粘性的概念?且不论,汽车本属于低频消费品。
600万到1000万辆车,这是目前传统车企每年的销量,与之对应,维持这一市场架构,车企的净利润率约3%。2021年,汽车领域销冠丰田总销量1050万辆,最新市值约1900亿美元。特斯拉最新市值高达7800亿美元,如果仅仅加上“蔚小理”等,几家的市值总和已远远超过万亿——类似互联网有流量见顶,而新能源汽车也有市场规模的天花板,大约能容纳1万亿美元量级的市值。
此外,汽车市场集中度有限,以丰田为例,2021年的全球市场份额仅12.2%。因此,互联网估值逻辑是否适用于新能源车企,仍然存在诸多疑问。
打造多元市场生态,新能源车企“百家争鸣”
既然赢家通吃的逻辑难以成立,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百家争鸣,便是必然之势。
“蔚小理威”第一梯队造车新势力出现在几年之前,此后,又出现了一大批第二梯队的造车企业,比如2021年宣传造车的小米、苹果等。华为加持下的AITO问界,作为2022年一匹黑马冲进了高端车赛道。新能源汽车生态建设仍在进行时。资本市场主流观点倾向于认为,未来会有一批打出产品差异化、拓展新需求的厂商存在于市场,从电动化向智能化等多维度迁移。
2022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称,“如果把新能源汽车比作上半场,把智能网联汽车比作下半场,那么中国汽车行业在上半场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决定胜负还在下半场。”
华为和塞力斯联手打造的AITO问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里后来居上,凭借华为在智能化方面的强项,杀入新能源汽车高端市场的战场之中。8月、9月,问界销量连续破万。华为包办了问界的用户交互和体验界面设计,这背后需要强大的软硬件能力和生态支持。近期,美团王兴在朋友圈评论称,问界将与蔚来、理想等一同在未来,打破BBA(奔驰、宝马、奥迪)在中国高端车市场领导者的地位。
另一家处于第一梯度的威马,近年来也在加码智能化,从智能三电、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维度不断提升产品力。作为最早一批自建工厂、以“科技普惠”服务市场的新势力,威马基于自己的智能化技术,拓展出“私桩共享”服务,以及“智慧停车”等,扩宽了新能源车企的服务半径。
服务性收入价值凸显,估值体系或重构
市场眼光将更加瞩目于智能化,毫无疑问,对于车企的估值,能否通过搭建完善的智能化服务,带来服务性收入将日益突出。
今年,广汽埃安A轮投后估值超1000亿。据媒体报道,投资机构看中的是未来在埃安“新产品开发、新一代电池、电驱研发及产业化建设、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能源生态及产能扩建”等生态打造上。
新能源车企在智能化领域成蔚为壮观之势,价值重估当属自然:行业收入结构将从依赖汽车销量盈利,而转向规模更大的保有量市场收费。在新估值体系下,资本市场将以软件利润和服务收入为锚。
尾声
回头来看,新能源汽车领域之所以出现高估值现象,在于资本看好新能源替代燃油车的趋势。一些新能源车企估值飙升,始自2019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尤其电动化的历史必然性逐步得到验证,资本市场开始疯狂补课,而当时,不论一级市场或二级市场的可投资标的均有限。
新能源车企智能化生态的日益繁荣之下,更多企业差异化竞争做大市场,以产品未来的成长性换取估值成为主流,“唯销量论”有朝一日将被抛弃,车企也会在产品价格层面得到应有的回应。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