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恭和家园:和500多位老人一起生活5年,是怎样一种感受?

恭和家园:和500多位老人一起生活5年,是怎样一种感受?
2022年10月12日 10:25

  —聊起中国式养老,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无非是两种解决方式:把保姆或者护工请到家里,或者把长辈送到专业的养老机构。

  事实是,无论选择以上哪种养老方式,长辈、子女都有无法被满足的痛点。长辈需要专业的服务与照护,但只有在自己家里,才会觉得有归属感。

  2017年,北京率先推出的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新模式——恭和家园正式投入运营。在这种模式里,长辈既是业主,也是服务对象;住在这里,既有在家的自在舒适,也有专业级养老服务傍身。

  现在,已经有近500位长辈生活在此,开始他们不那么寻常的晚年生活。从台前到幕后,撑起这500位长辈生活的,是上百名年轻的养老人,他们分别来自医疗、餐饮、管家、社工、G.O团队等不同服务团队,共同构建了恭和家园专业、系统的康养服务保障。如今,恭和家园运营已5年,这些陪伴长辈生活的年轻人都实实在在变成了有故事的人……

  01 / LIVE OUT YOUR BEAUTIFUL STYLE

  原来是坐着等病人上门

  现在是追着找老人看病- 

  北京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访谈录

  卢 硕

  恭和家园医疗卫生站 站长

  “我是2018年3月份入职的,原来是神经内科医生,主要专注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上,现在是双桥恭和家园医疗卫生站的站长,也是家园的全科医生。”

  对于恭和家园养老社区的服务团队来说,在他们紧张的工作日程里,采访是一件额外的事情,需要硬挤进去。

  卢硕,双桥恭和家园卫生服务站站长,大家都习惯叫他:卢站。

  采访卢站那天,他很忙,有时说到一半就要接个电话。

  对于他来说,从医十几年,从三甲医院到养老社区,更明显的改变是医生的行为方式:原来在医院,医生是“坐着等病人上门”;现在在养老社区,医生是“追着找老人看病”。

  一个社区500多人,怎么追?追的过来吗?原来,卢站和他的团队有自己的方法——

  第一,每位长辈入住家园时,都会按自理能力分类,活力长辈,介护、半介护长辈,失能长辈和失智长辈,团队的医疗服务自然因需而异。

  第二,每位长辈都有自己的健康档案,记录着之前的病情、病程,以及当时的治疗方案。医生会以此为依据,给到相对应的医疗支持。

  对于活力长辈,联合社工、G.O团队,做一些【玩中养,养中玩】的活动,比如:太极拳、快乐舞步、健步走、唱歌、书法、绘画等。除日常生活方式的干预,并发症的预防,一些危险因素的排除,以及常见的疼痛治疗也都在医护团队每日的工作范围里。

  除此之外,如果出现血脂高、嘌呤高等临时症状,医生会进一步分析这种情况是跟饮食有关,或是与运动有关,再或跟营养相关,然后在判断基础之上及时干预。

  还有的活力长辈在一些特殊场景也会出现危险“症状”,比如:洗澡的时候容易脑部供血不足,造成头晕,甚至摔倒。这个时候,医生也会推荐一个养护方案,覆盖这些可能的风险。

  再有一些长期被“慢病”困扰的长辈,比如说颈肩腰腿痛,医生会及时介入康复治疗与中医治疗,最大限度保持长辈自立支援的能力。

  指标监测、上门巡诊、药物调整、紧急救治、术后康复、生活方式干预……不同长辈最核心、最常见的问题,以及最优的治疗方式,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等等,都被卢站分门别类的存储在不同的大脑空间。

  - 医疗小总结

  不同老人的医护重点

  1.对于活力长辈  

  通过太极拳、快乐舞步、健步走等活动帮助长者减少肌肉损失。同时辅助健康讲座等形式,提升长辈的健康管理意识,最终通过合理膳食、运动最大限度地确保长辈的活力健康。

  2. 对于卧床长辈

  关注并发症的预防,同时为照料者赋能。让他们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照护,避免长辈产生压疮、尿路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肺炎等等常见的卧床问题。

  3. 对于失能失智长辈  

  最大限度的把并发症的发生降到最低。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尽可能地延续长辈现有的生活能力,延缓衰老,帮助老人实现自立支援,提高长辈的生活质量,减少照护者负担。

  这样有针对性的医养结合体系,不仅医了长辈身体上的问题,也在某种程度上医了大家心理上的问题,比如恐慌。

  家园有位超过80岁高龄的叔叔,一次不小心摔倒造成骨折,但无论儿子怎么苦口婆心,老人家都拒绝手术。

  其实,叔叔是非常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为了减少大便和卧床不适感,他宁可不吃饭,少吃饭。他内心始终怕手术失败、怕遭罪、怕再麻烦别人。

  护理团队没有“强攻”:一方面,加大上门喂饭、帮助长辈解手的频率,三天跑了将近十几趟,即便夜间也不落下。另一方面,每次上门护理的间隙,都不忘做思想工作:

  “ 叔叔,伤筋动骨一百天,您最少要卧床两三个月,生活质量肯定会下降,而且卧床期间还不能随便翻身。随便一翻身,就可能会造成骨折部分的错位。

  另一方面,卧床有很多潜在威胁,比如压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一旦出现这些并发症,可控性真的是太差了。而且,大小便都在床上的话,您愿意吗?

  现在,咱们国家的医疗这么发达,手术成功的概率很大。我们之前有几个九十岁的长辈都在做完这个手术以后,通过正规的训练都康复了。”还把康复长辈的照片拿给叔叔看,增强他的信心。

  后来,事实证明:医护团队没有吹牛,手术后,叔叔在家园卫生站进行了将近一个月的康复,就可以推着轮椅行走,两三个月后,就完全恢复到生活自理的状态。

  其实,比起疾病本身,绊倒很多人的是恐惧。毕竟,在医疗资源珍贵的环境下,大部分长辈仍处在“日常医疗盲区”。而恭和家园最难得的,就是把原来紧缺的医疗资源变成了这里寻常人家的标配。

  02 / LIVE OUT YOUR BEAUTIFUL STYLE

  子女的“替身”

  - 北京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访谈录

  李 建 新

  恭和家园管家部 副主任

  "我是2017年入职的。那个时候恭和家园刚开业,现在已经快五年了,可以说是跟着家园一起成长起来的。"

  管家部副主任李建新,深受家园长辈们的信任与喜爱。她的工作不仅有咨询、代购、代叫车等生活服务,还有日常探访、心理疏导、独居关怀等长辈关怀服务,以及理发、修脚等居家服务链接,这些看起来琐碎的工作,构成了长辈日常的每一天。

  家园长辈曾自发组织、演出过一部话剧——《生活管家的一天》,为了真实还原管家的工作状态,叔叔阿姨们对服务团队做了深度采访,比如:如何协调、处理客户的问题等,演出当天,很多人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家园,管家和长辈彼此之间就像没有血缘的亲人。家园有位阿姨,孩子常年生活在国外,有一天,阿姨突然头疼到坐不起来,于是第一时间拉响紧急呼叫报警器。

  社区医生赶到,在管家的协助下,使用备存钥匙进门后,发现阿姨正满头大汗地躺在床上,还出现了呕吐的现象。管家立刻帮忙处理老人的呕吐物,还在病床上的阿姨忍不住流下泪来:“我的子女都做不到这样……”

  社区医生确诊阿姨为高血压,并采取了一系列急救处理,给阿姨开了药。

  那段时间,管家部小伙伴给阿姨悉心安排了送餐服务,解决了她生病期间一日三餐的问题。后来,阿姨不仅专门写了表扬信,还把自己的老同事、老朋友都带到家园。用阿姨自己的话说:“我把自己的余生放在这儿,很放心。”

  在家园里,服务团队的年轻人是长辈的依靠,长辈们则是年轻人的导师,彼此成就的关系或许就是这样。

  家园管家每周都会组织一次代购会,帮长辈购买日常用品。有一次,八十多岁的周叔叔委托管家选购一条女士丝巾,送给自己的老伴儿当做生日惊喜,还特意嘱咐管家要帮忙保密。

  “在大家普遍的印象里,老年人好像都是很传统的、保守的、严肃的。但其实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输年轻人。和周叔叔一样的长辈在家园还有很多,他们六十岁开始学话剧,七十岁组乐队,八十岁每天都画着美美的淡妆出门……”说起家园里的故事,李建新总是流露出一种自豪感,饱含着对长辈的爱与尊重——与500位老人一起生活5年,最好的成长或许就是这样。

  03 / LIVE OUT YOUR BEAUTIFUL STYLE

  论养老餐饮的复杂性

  - 北京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访谈录

  孟 厨

  恭和家园餐饮部 厨师长

  “我是2018年到恭和家园的,从厨师长,慢慢做到餐饮部主管。这两年,我不仅收获了视野、格局,更重要的是收获了长辈们的认可,再苦、再累也值了。”

  在养老行业,“吃”是长辈关注的重要维度之一。如何做到营养与美味并存,三餐都有新花样让长辈百吃不厌——这都是对养老行业餐饮人的要求与挑战。乐成养老作为较早进入北京养老市场的领军品牌之一,餐饮是必做的功课。长辈需求的“适老化、多元化、个性化”被餐饮人拆分成更细节的考量标准,比如:营养素供应是否均衡,食材供应是否达到多样化,如何做到科学、适老搭配等。

  据孟厨介绍,恭和家园始终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内《老年人膳食指南》和行业标准《WS/T 556老年人膳食指导》为理论依据,为长辈们提供品种多样、营养健康、安全可靠的平衡膳食。恭和餐厅每日供应三餐的食材种类要达到12种以上,每周至少25种。七大营养素供给全面、比例适宜;同时,食谱每周调整,菜品更换率可达70%以上,每周至少推出两款创新菜,让长辈保持新鲜感。

  “好吃,营养,健康”就是餐饮团队的“绝对标准”。

  比如,考虑到长辈饮食少油、少盐、软烂的需求,厨师们会把肉末茄子里的“炸茄子”改成“蒸茄子”,把红烧肉里的“炒肉”改良成东坡肉里的“焖肉”。

  还比如,很多长辈喜欢吃午餐肉,因担心买到的产品往往有很多食品添加剂,后厨就自己动手制作——他们买来瘦肉多、脂肪含量较少的上好后丘肉,绞成肉馅,再加入马蹄、鸡蛋进行精心调制,为长辈制作出口感与营养兼备,更安全、健康的“精品午餐肉”。

  值得一提的是,家园后厨从不出现含化学成分的食品添加剂(如香精、色素、防腐剂、各类香味剂等);很多调料都是厨师们选取天然食材自制而成(比如用虾干、扇贝干等炒香之后再研磨成粉制成的调味粉,用猪骨、鸡架每日熬成的高汤等)。虽然成本增加、烹制过程繁琐,但厨师们始终带着一颗为老服务的初心,让长辈吃得更安全、更安心。

  除了专业能力和抗压能力,孟厨坚信:人和人之间只要真诚相待,都会以心换心。好吃、营养、健康和人情味,都在一日三餐里,家园的“美味故事”每天都在这里悄然发生。

  04 / LIVE OUT YOUR BEAUTIFUL STYLE

  我们和老人之间是一场彼此的治愈

  - 北京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访谈录

  谢 谊 通(左二)

  恭和家园社工部 副主任

  “我是93年的,也是恭和家园最早的一批员工,我刚来的时候,社区还没封顶。干社工这么多年,也有撑不下去的时候,每到这会,我都会上楼去找老人们聊聊,聊完之后,就感觉好多了……"

  社工部副主任谢谊通,是恭和家园的一位年轻的“老员工”,他总是笑眯眯的,是长辈们的“开心果”,长辈们都亲切地叫他“小谢”。

  社工工作更偏重对长辈心理的关怀,通过各样活动,让长辈在家园更有归属感。社工活动可以分为娱乐性活动、节庆节日活动、以及偏疗愈型的小组活动三类。

  “长辈们需要一个融入的过程。”他说,“长辈们也像年轻人一样喜欢美食、旅游,但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不方便出门,他们内心也是有缺憾的。”

  △恭和夏日市集 - 拍摄于恭和家园  △恭和夏日市集 - 拍摄于恭和家园

  小谢和他的团队举办的活动都有隐藏的疗愈性目的。比如,社工部成立“新入住适应小组”,邀请刚入住家园的长辈加入,帮助大家更快融入家园。

  还比如,已举办三年的美食文化节,每年都人头攒动:“长辈们盼美食节,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盼过年。”

  △往年恭和夏日市集 - 拍摄于恭和家园  △往年恭和夏日市集 - 拍摄于恭和家园

  做活动的初衷是把地方特色美食、网红美食都搬回社区,让长辈们能够像年轻人一样“逛吃逛吃”。家园长辈也在美食节上演出,氛围就像老年版的嘉年华!美食文化节一战成名,还吸引了北京电视台的采访。

  △往年美食文化节 - 拍摄于恭和家园  △往年美食文化节 - 拍摄于恭和家园

  家园里有位阿姨,在老伴儿去世后,不仅在情感上备受打击,生活上也措手不及,为了帮长辈回到生活的正轨,社工小宋联络长辈子女,开始了一场分工合作的【哀伤疗愈】。

  △社工宋璨 - 拍摄于恭和家园  △社工宋璨 - 拍摄于恭和家园

  女儿在情感上,为母亲提供更多的关照、支持与鼓励。小宋则通过“1对1微信小课堂”为突破,在转移阿姨的注意力的同时,帮她找回生活的自信。现在,阿姨不仅自己走出了困境,还成为了别人的帮手。

  △往年社区活动 - 拍摄于恭和家园  △往年社区活动 - 拍摄于恭和家园

  爱都是双向的,长辈们对于这些“孩子们”也格外疼爱。有一年,公司举办演讲比赛,小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随手就把投票页面发到了朋友圈。连续14天,叔叔阿姨们自发组织起来,动员家属一起,每人每天五票,给小谢顶上了七十多万票!看着叔叔阿姨们认真又可爱的样子,小谢心里暖乎乎的。

  在社工和长辈之间如家人般的关系,是双向的治愈,给予彼此的温暖与爱。

  05 / LIVE OUT YOUR BEAUTIFUL STYLE

  高配的团队

  高配的情谊

  北京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访谈录

  贾 梦 羽

  恭和家园 音乐G.O

  “我觉得养老事业很伟大,我的工作也非常有意义。我现在为老人们服务,我老了以后,也希望能得到这样的服务与照顾。等我爸妈退休以后,我想把他们接来恭和家园住。”

  在家园,有一支特别的服务团队——G.O团队(美好生活组织者)。他们以专业课程为入口,协助长辈组建兴趣社群,通过各类社群活动,建立起友好、活跃、年轻感十足的社区氛围。

  恭和家园的此举,在养老行业可谓是开天辟地头一份,而G.O团队堪称豪配:他们的毕业院校分别是四川音乐学院、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沈阳音乐学院舞蹈系、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央戏剧学院……除了学士,硕士、博士在G.O团队里也不稀奇。

  △恭和家园G.O团队 - 拍摄于恭和家园  △恭和家园G.O团队 - 拍摄于恭和家园

  家园的音乐G.O贾梦羽,深受长辈们的喜爱。视唱、乐理、合唱、一对一声乐课……她的专业教学与课程设计,能够让长辈系统的进行学习,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因为拥有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的硕博学位,贾老师的课上有一门“独门教学秘籍”:俄语歌。虽然俄语本身很难,但她有“小窍门”——把俄语翻译成中文,再用汉字替代俄语的发音:

  红莓花儿开

  Ой, цветет калина,

  昂一,次卫也jio特 噶里那

  В поле, у ручья。夫波裂,屋 路起呀

  Парня молодого,巴了Nia 麻辣哆哇

  Полюбила я。巴溜必啦 呀

  Парня полюбила,罢了Nia 巴溜必啦

  На свою беду。那 丝哇优 别读

  Не могу открыться ,捏 麻古 啊特可里擦

  Слова не найду。丝拉哇 捏 那一杜

  除了获得成就感外,唱歌还有更直观的好处——养生。牛津大学研究报告指出,唱歌对于改善呼吸、肌肉紧张、调节心率、改善慢性病、改善记忆力、维持免疫系统等都有助益。

  △2022年恭和春晚 - 拍摄于恭和家园  △2022年恭和春晚 - 拍摄于恭和家园

  通过音乐社群活动,长辈调养了健康,愉悦了心情,家园音乐社群也从最初的三十人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多人。

  去年,社群里有位阿姨有时心情不好,吃饭没有胃口。于是贾老师趁每天微信上指导弹琴、唱歌的同时,陪她聊聊天,进行心理疏导。

  一天,贾老师休息在家,做午饭时灵感突发,给阿姨做一份自己拿手的蛋炒饭,她将一碗热腾腾的炒饭闪送到了阿姨家。不一会儿,就接到阿姨打来的电话,结果,电话那头的阿姨早已经泣不成声:

  “小贾,做我的干女儿吧!”“行,阿姨,您别哭哈……”

  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贾老师送给长辈们的“小礼物”里,除了有自己做的菜,还有染发膏、水果、衣服、桶装水、垃圾袋等生活用品,她就像长辈们的“小棉袄”。

  爱与心意都是相互的,长辈们对G.O团队的孩子们也是相当的“宠溺”。因为疫情管控的原因,端午节、中秋节,G.O团队都不能回家,长辈们就自发组织起来,包饺子、包粽子,亲自送到办公室,送给这些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孩子们。

  以兴趣为媒,遇见更美好的生活。——或许这就是每天发生在恭和家园和G.O团队之间的故事。这样的日常,就像美好旋律一样,萦绕在家园生活的每一天。

  在恭和家园,养老已不仅仅是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而是依托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的创新模式,以医养康养相结合为核心,统领、协调着社工、管家、餐饮、G.O各个服务角色的工作,为长辈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康养服务,让长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幸福晚年生活。

  他们不仅是家园的服务团队,更是长辈们值得信赖和托付的“家人”。而长辈们也用人生中最宝贵的信任和智慧,和这群年轻人一起共同铸就一个亲近、和谐和美好的精神家园。这也是在专业服务之外,恭和家园最温暖动人之处。

  北京养老新体验

  预约参观热线

  010-87715555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手术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