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救在身边 AED“海南模式”迈上新台阶

救在身边 AED“海南模式”迈上新台阶
2022年10月18日 14:29

  2014年,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利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成功救助了一名心脏骤停旅客。8年过去了,每当人们讨论起公共急救事业与AED,海口这座具有先导意义的城市都会被提起。

  近日,海南省红十字会募捐赈济处处长王春生、海口市120急救中心副主任付杰、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急救中心副主任王毓琛以及迈瑞医疗AED海南市场负责人谢爽爽提出了对公共急救事业与AED发展的愿景与规划,献计献策,以助力AED“海南模式”迈上新台阶。

  写进政策 为这台“救命神器”保驾护航

  把关注与重视写进政策里。在2021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的通知》之后,海南省政府就将AED配置工作纳入到《省委、省政府2022年为民办实事事项》中,要求2022年11月底前为全省小学和A级旅游景区配备AED;2022年5月印发的《海南省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也提出要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资源配备、打造15分钟急救圈,强化AED配备和信息化管理。

  “到2023年实现每10万人配置100台AED的目标现阶段还有一些距离,但应该看到十足的信心。AED配置工作如今已成为海南省为民办实事的清单之一,这传达了积极的发展信号。”在王春生看来,海南省大力发展AED事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时代性,海南不仅是经济特区,更是我国与国际交融互通的重要窗口,AED普及也将在海南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强劲的发展潜力。

  “海南岛环海,对孩子们的安全教育不容忽视。过去我们希望每一个海南的孩子都学会游泳,如今我们希望孩子们可以像学会游泳一样学会急救。”王春生介绍,海南省的中小学公共急救培训工作开启较早,2017年至2020年的4年间,海南省红十字会对全省中小学、幼儿园老师进行了公共急救培训,现已经达到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2名急救师资,并通过老师带动学生,让急救知识星火燎原。

  助力乡村振兴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海南省红十字会与海南省委组织部联合对全省800多名乡村振兴工作人员进行急救培训,致力将公共急救知识带到基层群众。同时与海南省直机关工委合作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帮助省直机关干部率先完成急救知识学习,并带动群众加深对公共急救知识的了解。

  多一台AED,就多一分生的希望。目前海南省全部中学和高校都已安装了AED。机场、码头、车站、社区等人员密集之处也在广泛配置中。未来,海南将通过社会各届的努力解决AED配置数量不足的问题,争取早日达到每10万人配备100台的标准。

  讲入人心 传播“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理念

  走进海南省急救医学中心的生命安全教育基地,在五楼,不仅有一台真实的救护车,还有ICU病房、家庭厨房、各类交通工具以及地震体验、溺水急救等实体安全知识学习区……这里致力于以更丰富的演示场景帮助人们生动学习急救知识。

  “我们常年奔走在急救一线,太了解‘黄金4分钟’抢救的重要性。一直以来,中心大力科普急救知识,希望可以在120赶到救援现场之前充分运用并发挥公众的力量。”付杰感慨地说。

  近年来,海南省计划构建并推行“AED-120-医院”三位一体的“生命线”救护模式。“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AED是一个救命的设备,可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的成功率。”付杰说,“当公众拨打了120,由于紧急性、突发性、地域分散等原因导致救护车很难在黄金4分钟内赶到现场,因此我们十分鼓励公众学习AED使用方法,只有人人都学会了急救,急救才能真正服务于所有人。”

  对于如何正确使用AED,付杰做了详细介绍:“AED使用非常简单,全程按照语音提示操作即可,概括起来就是‘三步两离开’。三步分为开机、贴电极片、按除颤键放电;两离开是指设备分析心律与除颤的时候所有人要离开患者。AED是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不会因为误操作伤害到患者并且会自动分析有关参数。如今,伴随‘好心人法’的出台相信会有更多人勇敢加入施救者行列。”

  “实际上我们还有一些目标需要实现。第一是继续加大AED的投放量;第二是继续提高急救知识的普及率达到50%以上;第三是充分发挥120在急救过程中的作用,指导市民自救互救、现场施救。”付杰道出了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计划。与此同时,他也期待着AED设备的生产企业可以加强创新研发,生产便携式、家庭式的AED,帮助公众多接触、会使用。

  跑在一线 延续发扬机场急救的枢纽作用

  机场不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护航经济发展、保卫生命安全的重要通道。据王毓琛介绍,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是国内首家拥有离岛免税店的机场,自1999年正式通航以来,年均服务旅客量超过1500万。美兰机场急救中心基本与美兰机场同龄,至今已救治了4000多名急危重症旅客。

  “自2014年美兰机场成功使用AED救治一名旅客以来,海南省人民政府、省卫健委,海口市人民政府、市卫健委以及美兰机场对AED等急救设备在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的配置工作都非常重视、逐年加大投入,并加强对所有员工的入职急救培训以及定期复训。”王毓琛表示,救人不仅仅是医生的职责,医生无法随时陪伴在患者身边,要提高救人几率,需要社会公众都学习急救知识,并踊跃参与相关培训。

  站在美兰机场T1航站楼的落地窗前,王毓琛讲述了美兰机场的过往经历。“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当初的一个小小卫生室已经发展成可以为旅客提供基本医疗、急危重症转运、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多项服务的一所急救中心”。自2011年海口美兰机场免税店成立以来,机场的旅客吞吐量随之提高,需要帮助的人数也同比上升。

  在王毓琛眼里,机场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不仅要拥有处理紧急情况的医疗服务能力,还要格外记路。“美兰机场占地面积约为1140公顷,航站楼总规模近45万平方米,站坪总面积79万平方米,廊桥机位63个……这些地方我们的急救人员都要看过、走过、记住,及时赶到救治现场并协调送往医院,我们也跟这座机场一样发挥着枢纽的作用”。

  据了解,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目前已配置16台AED,主要铺设在T1、T2两个航站楼之内,铺设位置可以保障在4分钟之内取得AED并返回救治。下一阶段,机场方面预计将继续采购50台AED以扩大布设范围,逐步提高护航旅客生命安全的能力。

  回望十年 从不被知晓到被广泛需要

  “如今,很多城市已经认识到在公共场所配置AED的重要性,这不仅是救急所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尺。”从事AED相关工作近10年的谢爽爽说。

  谢爽爽回顾自己刚开始接触AED事业的时候说:“十年前,当国产AED刚刚推向市场的时候,也正是我国公共范畴内AED事业萌芽的阶段。最初很多人不太了解AED是干什么的,甚至有投资方、业内人士觉得在公共场所投放医疗设备风险很大或者用不上。后续,由于AED责任主体尚不明确等原因,很多单位担心与被救者产生纠纷、管理成本大等问题,一度出现赠送的设备也不被接收的情况。”

  谢爽爽以他所负责的迈瑞AED海南市场举例说,市场认可度发生转机的阶段大概在2014年之后,当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成功地通过AED救活一名心脏骤停的游客之后,各级部门、相关单位以及社会公众开始对AED有了新的印象。

  现阶段迈瑞医疗在海南省总共配置了2500台AED,覆盖了机场、高铁站、学校以及相关社区。同时,依托海南省红十字会以及海口市急救中心,参与进海南区域的AED培训工作,目前已累计参与培训了3万人次。

  资料显示,由于较早启动“公众场所配置AED项目”,深圳的AED发展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如今,“海南模式”同样发挥了示范效应,在“深圳模式”和“海南模式”的带动下,全国有不少城市也在加大公共场所AED的配置。“我对AED将成为一件必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充满信心。”谢爽爽说。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曹蕊

海南省海口市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