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在大众的认知里中风患者多为老年人,虽然老年人确实是中风的高发人群,但绝不是中风的“专属人群”。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首次评估了全球25岁以上人群中风的终生累积风险,结果显示全球25岁以上的人群中,1/4(24.9%)有中风风险,而中国人群风险最高,高达39.3%!这意味着,每5个中国人中,就有2个人在25岁后及其一生中会发生中风。
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脑卒中有哪些危险因素?如何预防脑卒中?近日,由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主办的“健康中国,赋能县域”—全科医师系列培训课程第30期,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王丹丹教授 担任会议讲者,就脑卒中危险因素管理进行了解读与分享,以进一步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对脑卒中的诊疗水平。
我国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
我国卒中的流行病学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年龄特征、地域差异、性别差异、城乡差异、类型差异等。详见下表。
脑卒中的发病率与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王丹丹教授表示,对卒中宣传教育的依从性较差,欠缺急性卒中识别常识,对卒中的重视程度低,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村卒中的发病率较城市更高。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可干预的因素和不可干预的因素。 其中,不可干预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性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饮酒、不当饮食、超重、体力活动少等。对于脑卒中其他相关的危险因素,王丹丹教授表示,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空气污染、心理疾病等因素也与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关系。
全球范围内,90.5%的卒中负担归因于可控危险因素。 其中,74.2%归因于吸烟、不合理膳食和身体活动不足等行为因素,72.4%归因于高收缩压、高体质指数、高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升高等代谢因素。控制以上两因素可避免全球3/4的卒中负担。高血压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约占47.9%,也就是说将近50%的卒中患者是由高血压导致的。
重视脑卒中的零级和一级预防
脑卒中的防治措施包括零级预防、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卒中后症状管理及康复。脑卒中的防治过程中县域医院应逐步建立脑卒中预防/筛查/随访门诊、卒中急诊绿色通道、开展卒中防治适宜技术、促进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降低患者疾病负担和家庭社会负担。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首次颁布了理想心血管健康指南——“Life’sSimple 7”(简单生活方式7)。通过这7项指标,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从而达到理想的心血管健康。Life'sSimple 7包括4项可干预的行为特征(吸烟、饮食、体力运动和体重指数)和3项可干预的生物学特征(血压、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详见下表。
“这7项理想的心血管健康标准均非新发现,而是新认识,不是危险因素,而是健康因素。”王丹丹教授介绍,脑卒中零级预防是更早于脑卒中事件发生前一级预防的预防措施,旨在通过健康的行为方式阻止危险因素的出现 ,继而阻止脑卒中事件的出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治未病”。
脑卒中一级预防的目的在于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王丹丹教授介绍,弗莱明翰脑卒中风险预测量表(FSP)是临床常用的卒中风险评估工具,其主要预测因子包括年龄、收缩压、糖尿病、吸烟、既往心血管疾病、房颤、左室肥厚。
脑卒中一级预防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控制血脂、控制血糖、干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使用阿司匹林等。具体控制目标见下表。
通络治疗——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新途径
中医药方法治疗“中风”历史悠久。王丹丹教授介绍,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通心络胶囊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风病的代表性中成药,开创了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新途径,上市20多年来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2022年10月29日恰逢第17个世界卒中日,在上海卒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六届中国神经病学论坛(CNF2022)开幕式上,我国脑血管病领域通络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建议——《通心络胶囊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建议》 正式发布。王丹丹教授介绍,《专家建议》对通心络胶囊组分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心血管疾病中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以下建议:
王丹丹教授介绍,由中国工程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等开展的系列基础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通过调节血脂、抑制斑块内炎症反应、抗氧化作用等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通过降低斑块内脂质沉积、增加斑块内胶原含量、增加斑块密度和纤维帽厚度等稳定斑块,降低斑块的易损指数,从而降低斑块的破裂率,有效减少卒中复发。
张运院士牵头开展的“应用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研究(CAPITAL研究)”,结果证实,在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基于现代常规治疗,通心络胶囊可延缓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的进展,并且通心络胶囊治疗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首发时间显著晚于对照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由吴以岭院士、曾进胜教授、董强教授等专家开展的研究表明,通心络能够保护脑梗死缺血区微血管的超微结构,促进微血管新生,增加微血管密度,从而促进脑梗死缺血区的有效灌注,达到保护脑微血管的作用。曾教授团队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通心络可以促进梗死远端部位的神经元和微血管新生,改善总体神经功能,提高肢体的运动协调能力和具体感觉功能。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东教授开展的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和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组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并且通心络胶囊可降低卒中一年复发率3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鸣教授完成的荟萃分析共纳入39项临床研究(3906例患者),结果显示通心络胶囊能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有效率比对照组高16.4%,且不良反应少。
据了解,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循证医学研究(TISS)是一项针对发病72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共纳入200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基础治疗+通心络胶囊/模拟剂,观察90天预后。该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通心络胶囊能提高急性脑梗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结果尚未发表)。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最靠近百姓的医疗服务场所,是百姓最为便捷、快速诊测出病因并解决病情之所在,理应承担起健康守门人的责任。在现实中,广大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是制约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医联体网格化建设布局和规范化管理,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可及、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2021年7月由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主办的“健康中国赋能县域”正式拉开帷幕。该项目以“全医堂”为网络载体,通过线上形式启动“全科医师线上系列培训讲堂”,邀请国内知名专家,针对心血管、脑血管、糖尿病、呼吸、肿瘤等慢病领域基础疾病的预防、诊疗及病例分析等进行传递与交流,从而提升县乡镇村各级卫生工作者业务与服务技能水平。本期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管理》吸引全国超2万名医生齐聚线上,共飨专家指导。未来期待更多基层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