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技术的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要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杨晓光就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进展、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话题进行分享交流。
转基因技术是生物育种的重要方面,是迄今为止全球发展速度最快、应用范围最广、产业影响最大的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据了解,传统育种是依靠品种间的杂交实现了基因重组,而转基因育种是通过基因定向转移实现了基因重组,两者本质上都是通过改变基因及其组成以获得优良性状。
杨晓光教授表示,转基因技术的目标性、精准性较强,比如说要抗虫,就可以将已发现的抗虫蛋白基因克隆出来,转到作物里面,整合到作物的基因中,生成抗虫蛋白,作物因此就具备了抗虫性。另外,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所谓的种属隔离,把微生物中的基因转到植物中、动物中,甚至转到微生物中。可以说,这种基于对基因进行精确定向操作的育种方法,效率更高,针对性更强,为高产、优质、高抗农业生物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谈及安全性时,杨晓光教授提到:“经过安全评价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世界卫生组织、粮农组织,甚至欧盟委员会和负责欧洲食品安全的欧洲食品安全局,都认为现代转基因的技术和传统技术相比,并没有增加任何风险,没有给人们健康带来任何不良的作用。”杨晓光教授补充道,确切地说,目前没有一件可以证实的由于转基因产品对人体健康产生损害的事件。
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标准是怎样的?杨晓光教授指出,我国对于转基因的安全考虑非常严谨,应该说是转基因安全标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据介绍,2001年,国务院正式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明确指定农业部负责,会同科技、卫生、环保、外经贸、检验检疫共13个部门组成部级联席会议共同管理。《条例》明确规定要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评价,农业部根据《条例》制定了详细的评价原则和方法,组成了由各个行业专家组成的生物安全委员会来进行安全评价工作。杨晓光教授告诉记者,我国转基因安全标准的指标最多,涉及营养、毒理、过敏性,以及非期望效应等多种问题,指标数量实际比各个国家都要多。此外,我国还要求对于一些重要的指标,例如说新的蛋白急性毒性实验等,都需要独立、有资质的第三方提供实验数据。
作为安全评价的委员之一,杨晓光教授表示:“我们要对人民健康负责,对历史负责,对科学实际负责。所以说,我们是本着这样一个态度来进行安全评价。如果大家能够了解我们有这样一个严格的评价制度和过程,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产品的安全性。”
杨晓光教授总结说,生物技术是高科技的前沿,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把生物技术作为提高产业,甚至是改造产业的非常重要的措施。在育种方面,生物技术是不可替代的一项技术。我们一定要把握时机,占领制高点,实现产业化。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有自主知识产权,把好的品种推向市场,让老百姓获益。另外,希望通过科普把我们安全评价的过程明明白白地告诉给消费者,让老百姓吃着放心。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