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直播正在成为演出行业的“第二舞台”,为演艺经济带来新增量。
近日,抖音直播举办开放日活动,并发布《2022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包括戏曲、乐器、舞蹈、话剧等艺术门类在内的演艺类直播在抖音开播超过3200万场,场均观众超过3900人次。
值得关注的是,直播打赏正成为线上演出的“新门票”。报告显示,抖音演艺类直播打赏收入同比增长46%,超过6万名才艺主播实现月均直播收入过万元。
活动当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彪以“直播打赏:演艺经济的新舞台与新形态”为主题做观点分享。李彪表示,传统的线下演出已面临结构性困境,直播这一形式正成为演艺经济的重要补充。
以下是李彪的分享内容:
大家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李彪。今天主要从学界的角度来谈谈直播打赏这一演艺经济的新舞台与新形态。主要内容分四大块,分别是新舞台、新困境、新传承和新形态。
首先是新舞台。直播已经成为演出行业的“第二舞台”。
具体来看几个数据。截止到2022年6月,抖音民乐直播覆盖超过87种乐器,累计开播311万场,观看人次超过61亿。这相当于每天有4270场直播,每场大概有2319人次。在戏曲内容方面,抖音直播覆盖了231个戏种。过去一年的数据显示,抖音戏曲直播超过80万场次,戏曲这类平均每场2300人次。这组数量非常之高,大家知道,一般线下演出规模大概是几百人。
此外,直播也帮助演艺人员提升收入。例如抖音直播也发起了“DOU有好戏”、“DOU有国乐”、舞蹈传承计划,加大对传统文化类演艺直播的扶持。
第二,线下演艺行业面临着新的困境。
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据看到2019年前后的变化。中演协公布的《2021年全国演出市场报告》显示,与2019年相比,2021年全国演出市场规模总体下降41.3%。演出票房收入则相应减少了30%。演出相关的衍生品和赞助收入也比疫情前下降了近一半规模。
中演协也对2022年五一假期演出市场做了监测。全国演出场次同比下降53%,演出票房收入同比下降79%,观演人次同比下降了67%,整体受到疫情冲击较大。
同时,作为演出行业的个体也受到了影响。山西戏曲网曾对戏曲工作者的收入做过统计,当地戏曲工作者受疫情影响失业率接近15.7%。 由于薪资无法正常发放,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收入降幅超过了90%。
但某种意义上来说,线下演艺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是结构性的。长远来看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疫情带来的直接影响。二是随着现代化的演进,民俗类演出受影响大。三是国内演出市场没有成熟,上下游产业链并没有真正打通,即使顶尖的舞台和剧团也很难做到自负盈亏。此外,线下演出还面临“靠天吃饭”、传统演艺曲目观众老龄化等问题。这些都属于结构性问题。
第三部分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线上直播为演艺行业带来新的传承。
存量之外,直播已为演艺行业带来了增量上的提升。中演协发布的《网络直播文艺生态报告》显示,曲艺类直播的观看时长增长近300%。 而打赏已经成为演艺经济新模式,并通过线上反哺线下。
这主要体现为两类变化。第一是从业者收入的增加。《中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发展报告(2021-2022)》的数据显示,目前整个网络表演直播行业规模是1844.42亿。相关行业的直播账号有1.41亿个,一年内有开播行为的活跃账号有约1亿个,活跃率相当高。通过直播,大多数主播每个月基本有3000元到5000元的收入。直播打赏则占到主播收入的35%-45%。对于在线上演出、靠直播打赏获得收益的从业者而言,这一收入相当可观。
另一个变化是,演员通过打赏收入可以再精进技艺、传承手艺。在直播平台上,观众观看体验不好就会离开。演员必须通过打磨、提高自己的技艺来吸引观众。
最后一点,从理论角度来看,直播打赏已经成为演艺经济的新形态。它相当于一种内容经济。
具体来说,第一,直播打赏与知识付费、视频平台会员服务不同,是后付费的。这更符合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态。质量好了再付钱,质量不好不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第二,北京天桥一带早年就有“老把式”表演。一群人围观看,看完了以后给钱。这一形式古已有之,不过是场地发生了改变。第三,从消费心理学角度来说,直播打赏的途径是“免费吸引观看、质量吸引关注、共情引起打赏”。最后,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它就是一种内容付费。对内容产业而言,通过内容换取经济收入,是无可厚非的。
总体来看,直播打赏分开来看包括直播和打赏,二者对于演艺行业带来的价值很大,甚至也带来了溢出效应。比如它能够助力一些濒危剧种或者艺术门类的发展。例如在直播平台上,有演奏少数民族京族特有乐器独弦琴的主播。大家原本很难看到独弦琴这种非遗艺术的演出,但是通过互联网,它得先被看见,再实现传承。最终实现的,是整个演艺生态的多元化发展。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来源: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