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未来的电影和电影的未来 ——第四届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主题演讲

未来的电影和电影的未来 ——第四届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主题演讲
2022年11月15日 10:51

  演讲人: 移动电影院首席执行官兼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荣誉会长高群耀博士

  在今年全国疫情严控的大环境下,我们还能有机会面对面相聚,共襄盛举是非常奢侈和难得的。首先祝贺“第四届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如期举办胜利召开! 作为一名电影产业的从业者,我和同仁们一道向主办方和易成主席表示敬意和感谢!

  过去,无论在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全球AMC电影院线、好莱坞传奇影业、万达文化海外,还是现在的Smart Cinema移动电影院,十五年的从业经历让我从曾经的电影迷成为了今天的电影人。我特别喜爱电影这个“十分奇葩”的制造业。有梦想和热情并特别执着的电影人把自己的内容创意制造成一个产品,通过电影院把全世界无穷多的人“锁”在黑屋子里几个小时,让他们讲述的故事变成观众的生活体验。 电影里的一句话、一个场景、一首歌都可能在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 电影的叙事,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人生体验,电影的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感官上的刺激。电影的含义,给人们带来了思想上的启迪。

  电影和科技似乎是同生同行的。科技成就了电影,电影启蒙了科技。1828年,人们视觉暂留现象被科学家们发现,之后被尝试应用到连续的画片上,到1895年电影这个行当诞生。无论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从胶片到数字,电影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印证着科技的进步。反过来说,电影人持续的创意和探索,也在不停地推动着科技的进步。所以我们常常说电影给了科学家们灵感,让电影里的幻想不断地变为现实。比如在2002年汤姆·克鲁斯的《少数派报告》中,我第一次见汤姆一抬手,空间就出现一个可以用手指操纵的屏幕。五年后的2007年,人机触屏互动的iPhone问世,改变了历史; 1999年的《黑客帝国》和2009年《阿凡达》首次将现实与虚拟世界联系起来。魔幻的想象和直观的展现,令人们脑洞大开。VR头盔,AR眼镜和元宇宙概念等相继走进我们的生活。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国的崛起,全球的电影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9年,全世界票房达到了400亿美元。其中,美国票房以114亿美元领先多年,中国市场高速追赶,票房达到了93亿美元,北美和中国大陆占据了全世界超半数的票房。中国电影产业的成就举世瞩目。从本世纪初开始的大约1亿美元,到2019年超过90亿美元,中国电影票房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70倍。 在全世界共有21万块的银幕中就有约8万块银幕在中国。

  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的生活从追求物质幸福转向了追求精神愉悦。Z世代的孩子开始长大,他们生活的视频化成了这个时代消费群的特征,他们对视频产品的需求是空前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电影产业的市场规模要比以前大了很多,但是传统电影的放映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每个人身上都自带屏幕,如同人们身上的智能器官。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了消费视频的传统,也重重地冲击了传统的电影放映方式。

  我曾协助万达文化集团扩购和重建了北美、欧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电影院线AMC。当时我聘请了新的CEO并调整了董事会。 整合后的AMC有46,000名员工、12,000块银幕,覆盖了16个美英等国家。我们将体验做到了极致——不仅有堪比五星级酒店的装修、舒适头等舱的座椅、IMAX的巨幕和杜比的音响,还有最周到的吃喝服务——但电影院的总体上座率一直只降不升。这种现象也已经出现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几乎都有一个人在电影院“包场”的经历。近年来中国实体电影院的年平均上座一直低于10%, 其原因是实体电影院面临着如下几个挑战:

  挑战1:实体影院覆盖的地域有限。除了北上广深等这样的大城市之外,今天依然有众多县城农村山区仍然还没有电影院。以我国票房最好的2019年为例,估计那一年在中国走进过电影院人的数量不及总人口的五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国人们一年也没有机会去过一次电影院。

  挑战2:实体电影院放映的影片数量有限。实体电影院是一对多大广播的模式,千人一影一幕。一块屏幕一年也放映不了几部电影。一年只有52周,就算每周末都上映一部新电影,一年也最多只能放映52部电影。中国平均每年有千余部作品完成制作并拿到了龙标(放映许可证)但绝大多数的影片拿不到影院银幕的排片。银幕和票房只集中在前几十部的商业大片上,其他多数作品根本就没有机会上院线,见观众,有票房。

  挑战3:实体影院无法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实体影院“定时,定地,定片”,即以电影院为中心放映模式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今天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是随时随地、随心所欲。他们要自己决定想看什么院线影片,想什么时候看,想和谁一起看,即需要以观众为中心的电影院放映模式。

  有位互联网流媒体人预言,实体电影院将在几年内消失。但我不认同他的说法。经历100多年的电影院经历过很多次的蜕变。当电视普及的时候电影院没死; 当电影录像走进家庭的时候电影院也没死,但是它会改变。基于这样的理念,2018年,在中国电影主管部门支持下,我和我的合伙人在中国和北美创建了移动电影院(Smart Cinema)。它的使命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赋能于电影院,让电影院无处不在。将电影院的放映服务从实体电影院的银幕拓展到所有的智能屏幕上,包括智能手机上,智能电视,智能放映机,VR,AR等。通过技术在云端和后台严格维系票房上报,版权保护和用户体验的电影院管理模式。

  移动电影院的诞生曾经在行业引起过广泛的关注和争议。经过5年的不断技术摸索、模式尝试和全球运营,我们完成了移动观影。让院线电影覆盖所有智能屏幕、覆盖所有龙标电影、覆盖所有想看电影观众。让合适的电影,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适的屏幕,送给那合适的观众。在西藏,让没有电影院的藏民们也能看《格桑梅朵》这样优秀的民族电影,电影的分区分众宣发成为了现实。移动观影正在带来中国院线电影的观影人次泄洪般的增长。另外,我们又为电影院赋能了社交属性。让一家人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同时在一起看电影成为可能——海南的水兵可以与千里之外的太太同时看贺岁片; 遍布全世界各地数十万海外侨胞们可以同时看一部贺岁电影; 院线电影也可以在线上宣发,演员能与粉丝直接互动等等。 截至目前,移动电影院在北美和中国等世界各地运营,累计上映了近千部院线新电影,观影人次即将突破一亿。同时,移动电影院已经成为在全世界主要电影节的展映平台,包括本次电影节和11月在洛杉矶举办的中美电影节等。

  常常有人问,移动电影院与视频流媒体有什么差别?这里让我做个简单的解答:

  院线电影的收入按照其与观众见面的时间和渠道主要分两部分:一是电影放映窗口期: 即电影首先在电影院放映。它的商业模式是一人一影一票,没有版权交易只是零售模式。每一张电影票的收入由片商与电影院分账。电影放映窗口期的时间往往都比较短暂,一般是两至四周。一部电影在此期间销售电影票价值的总和称之为其票房。票房的好坏主要由市场决定。票房是该影片商业化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

  在电影窗口期结束下线之后,片商常常将其版权卖给其他平台,包括制作衍生品的工厂,运营电影娱乐的主题公园、通过广告营收的电视台和会员制的网络流媒体。与电影放映窗口期2C的模式不同,版权交易多是2B的生意。片商版权收益多少往往由该片在放映窗口期票房的好坏来决定。

  如果说移动电影院的模式像书店,那么网络流媒体的模式有点儿像图书馆。

  另外,移动电影院对这个行业最大的贡献不仅是对实体院线的增量和补充,而是为下一代电影做好了准备。未来的电影脉络非常清晰:VR、AR,沉浸式、个性化,互动的电影。移动电影院把电影院曾经“一对多大广播”的放映模式改变成了“一对一”的放映模式,使得针对每一个观众放映个性化电影成为可能。这让我们摸索到了未来电影的商业模式,大大扩展了对未来电影的想象空间。

  我在两年前曾经提出:未来的电影院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能将低迷的院线上座率提高到几乎场场爆满——也就是我们所提出的超级影院。简单讲就是电影院的注册用户随时订票来看电影,看完电影后根据观后感受来付钱,为感动付费。鼓励我们电影人全力以赴将资本和精力投入到电影的制作质量上而不是在宣发上。5年来,移动电影院为电影人打开了新窗口,为电影精准找到目标观众提供了可能。今天,“中国试点,世界首创”的移动电影院已经成为电影产业的新常态。

  下面,再聊一下我对未来电影的看法:

  一、智能化。

  电影屏幕会越来越“大”和“多“,越来越清晰,从2k、4K到8K、16K,现场感更强,未来会给大家带来更多更新的感受。电视、手机、放映机的智能屏技术将会突飞猛进发展。

  二、互联网化。

  移动电影院的出现,让院线服务遍布全球、无处不在,这种趋势未来将势不可挡。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电影的制作,宣发和放映都将与互联网深度结合,日新月异。

  三、多元化。

  未来,每一部电影都将找到自己独特的受众,移动电影院让分众分区发行成为现实。我们放映过一部电影《守望一生》,一时间有20万人观看。后来我们发现这些观众几乎都来自重庆,因为电影本身讲的就是重庆的故事,也是用重庆方言拍的感人电影。艺术是多元的,电影的消费一定也是分区分众多元的。如同中餐一样,多元的菜肴满足多元消费者的口味。

  四、虚拟现实、身临其境。

  将有三件事会发生:第一是高度个性化,电影量身定制,沉浸式体验,满足个性化需求;第二是越来越立体,可以置身场景之中,观众就像在影棚中一样;第三就是元电影,世界虚拟的副本就是电影,想象一下,未来打开地图软件,除了街道,还有真实的世界,通过VR与电影的结合,我们身边皆故事。

  未来电影的体验感,能够让我们看到不同人眼里的世界,比如一个自闭症人的世界,我们感受到不同人感知上的差异,这是其他艺术做不到的。通过VR看电影,用主角的视角身临其境,观众可以不按导演的套路,做出自己的选择,观众将参与电影的叙事,塑造新的剧情。

  所以未来的电影不再是仅仅是一个视觉艺术,而是一种意识艺术。这是讲故事与走进故事的差别。

  总而言之,电影是智慧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如今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我们电影人有责任让电影再火上100年。电影不仅有经济属性,还有非常明显的社会属性。电影是政治家的工具,电影是创作人的艺术,电影是生意人的商品,电影是老百姓的娱乐。在看电影时,人们常常会明白了穷极一生都没弄明白的道理,能把一辈子活成了三辈子。

  我相信:电影院不会死但必须改变。移动电影院本身的使命,就是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技术赋能于电影院,让有手机和互联网的地方就有电影院。通过移动电影院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致力于让中国电影不仅做大,还要做强。作为电影人,我也呼吁:监管规范包容,呵护创作热情;坚持票房模式,呵护投资热情;鼓励移动电影院创新,呵护国人的观影热情。

  我们常说用眼睛看世界,因为看见而相信;用思想看世界,因为相信可以看见。相信有我们这些电影人不懈的努力,未来电影产业会更值得大家期待。

  (来源:新视线)

责任编辑:孙青扬

香港美元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